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前锋村,一片原先的撂荒地,这个暑期变得异常忙碌,村民正挥汗如雨在收割稻子,另一边,有工人在拉网收蛙。金黄色的稻田里活跃着大量的黑斑蛙,此起彼伏的蛙鸣声正在诉说着又一个丰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800余年前描绘的稻田丰收的景象,再一次在元善镇呈现。据悉,这是深圳驻元善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元善工作队)极力推动落地的生态养殖项目——蛙稻共生,每亩可增收5000元左右。
今年2月,在驻元善工作队引进下,深圳市美丽乡村中科农业有限公司(下称美丽乡村公司)与元善镇前锋村九峰山生态有限公司签署了蛙稻共生新型生态养殖项目协议,即在稻田里养殖黑斑蛙。项目选址在元善镇前锋村一块临近水源的撂荒地,第一期试验规划用地30亩。
8月底,蛙稻共生生态养殖基地首批5000斤成蛙开始“收货”了。走进基地,工人们正在忙着拉网、收蛙,黑压压一片活蹦乱跳的蛙,经过筛选后,被装入冷链运输车里。在基地另一侧,有村民正忙着收割水稻,试验田内种植了更适合蛙稻共生的抗倒伏、抗虫害水稻品种,目前一期项目水稻产量亩产达到400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和谐景象,在前锋村变成了现实版的丰收实景图。
“从3月份放苗到现在只有不到半年,目前蛙长势良好,第一批成蛙每只重八钱左右,市场上销路很广,需求量很大,销售火爆。后续还有1.5万斤蛙待收货。”美丽乡村公司项目负责人陈文昕说。
陈文昕介绍称,“蛙稻共生”种养循环模式,充分利用了蛙吃害虫、疏松土壤的特性,实现了水稻种植与蛙养殖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更实现了每亩地至少5000元的增收。
与此同时,村民有稻田增收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份务工收入。基地长期聘请村里有劳力脱贫户进行投放饲料、除草等日常工作,稳定提供2个就业机会,农忙时临时用人5到8人。
据介绍,新型生态养殖项目模式使得原本单一的水稻种植转变为立体化的农业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该种模式,既可有效解决农村部分撂荒地问题,同时蛙稻共养实现增产增收,销售成蛙、水稻带来双重收入,具有显著的环保和经济效益,适合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后期这一模式可望在元善镇甚至河源其他乡村进一步推广,吸引更多的农民和土地加入。
(图片由深圳驻元善镇帮扶工作队提供)
(原标题《深河共建 圳在帮扶 | 蛙稻共生说丰年,驻元善镇工作队探索立体生态养殖助乡村振兴》)
编辑 秦涵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