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 080期 | 中山黄苗子:“以画入书”,独树一帜
晶报APP
2023-09-05 08:57

他是当代知名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他“以画入书”,自称书法作品有“青铜器铭文和大篆风格”,创造出独特的、个人印记鲜明的书风。他就是黄苗子。

■蔡登山

黄苗子(1913-2012),本名黄祖耀,广东中山人。他的祖父黄绍昌系清末举人,是广东大儒陈澧(兰甫)的高足,当过福建总督何璟的幕僚,其后在张之洞创办的广州广雅书院(清末时期广东的最高学府)教授词章。父亲黄冷观从师范学校毕业,却在报界服务,热衷于社会活动,鼓吹革命,是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会员。他长期在香港担任报纸主笔及总编辑,一九二六年创办香港中华中学,成为香港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黄苗子

在家中的十三个兄弟姐妹中,黄苗子排行第五。黄苗子五六岁时便和家人移居香港,八岁习书法,九岁入私塾,十二岁跟从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邓尔雅学习诗词与书法,少时就读于香港中华中学。在香港时就向报刊投稿所创作的漫画作品。

十五岁那年,黄苗子接触到由叶浅予主编,张光宇、张正宇、鲁少飞等当时漫画界几位中坚人物参与的《上海漫画》周刊,更是为他的世界打开了一扇通往漫画创作的大门。后来,受到岭南画家黄般若等人的鼓励,他说:“同时由于结识第一位画家黄般若,因而得观民初以来广东画家如赵浩公、伍懿庄、黄小梅、邓芬等的作品,以及‘二高’(剑父、奇峰)先生的新派画,开始对中国画感兴趣。”

黄苗子开始为香港的《骨子》报、广州的《半角漫画》画漫画。向报刊投画稿需要个笔名,黄般若劝他说:你的小名“猫仔”,把两个偏旁去掉,“苗子”不是现成的笔名吗?从此,“黄苗子”的声名越来越响亮。

一九二九年,十六岁的黄苗子创作的漫画《魔》入选香港学生画展。他把作品寄给了《上海漫画》,他说:“过了不久,我的‘拙作’居然在那里发表,并且接到一封充满热情的回信,使我惊喜的是,回信人居然是署名叶浅予的著名画家。可以想象,对于一个中学生,这是怎样一件喜出望外的事!当然,决定我以后爱好艺术和从事艺术工作,这一次的鼓励不是唯一的因素,但不能不说也是重要的因素。”

但父亲却极力反对黄苗子画漫画。1931年1月,黄苗子从中华中学毕业,被父亲送进香港华仁书院学习英文,让他苦不堪言。第二年,黄苗子孤身来到上海。

黄苗子书法作品

得知黄苗子离家出走,黄冷观当即给时任上海市长的同乡兼好友吴铁城发了电报,拜托他关照儿子。据写过黄苗子传记的作家李辉说:“在随后的将近二十年时间里,黄苗子的生活道路就再也无法与吴铁城分开。他每一次职务的升任,他的行踪变化,几乎都与吴铁城有关。吴铁城担任上海市市长时,黄苗子先后在上海公安局监印科、上海市政府机要室担任科员;抗战爆发后,吴铁城担任广东省政府主席,黄苗子成为吴铁城办公室的机要秘书;吴铁城担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黄苗子成为部长室总干事;吴铁城担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黄苗子任中央秘书长办公室总干事;抗战胜利后,黄苗子又到吴铁城的好友、财政部长俞鸿钧手下担任要职。”

黄苗子虽身在官场,但心在艺坛,他结交了漫画家叶浅予、华君武、丁聪、张乐平等人,从此长相往来。他说:“其后父执陆丹林先生介绍我谒见叶恭绰、张大千、郑午昌等前辈,特别是大千、午昌先生,以后常获教益。我和丁聪都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过素描,丁聪的父亲慕琴先生和刘海粟校长相熟,每月只需付三元钱学费。由于在香港时认识后期印象派画家邱代明先生,他介绍我拜访在美专的张弦教授,我经常到他的宿舍里谈天,开始接触巴黎画派,并和决澜社的庞熏琴、倪贻德等过从。1934年我在梁得所先生主持的出版社任编辑,因工作关系,到南京访陈树人、徐悲鸿,并由徐先生介绍,识潘玉良、吴作人先生等,以后都长期往来。”

黄苗子

黄苗子常为叶浅予等主办的漫画杂志《时代》投稿,以后加入《良友漫画》画报和大众出版社编辑,从事杂志设计、封面绘画及插图制作。黄苗子的才华、学识和活动能力给美术界、特别是漫画界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陆续在《生活》杂志、《良友画报》《时代漫画》《上海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

1936年夏天,黄苗子和鲁少飞、叶浅予、张光宇、张正宇、王敦庆一起发起筹备一个全国性的漫画展览会,并且成为筹备委员,具体负责书记事务。这次展览是中国漫画史上第一次全国漫画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以及海外华侨漫画界的六百多幅作品。几年过后,黄苗子从一个漂泊来沪的漫画爱好者,成为上海漫画界的中坚人物。

香港著名作家罗孚说,黄苗子不仅是书画家和作家,还是诗家。而有“台湾联圣”之美誉的张佛千说:“我初识黄苗子时,他年方二十,我长他八岁。自青鬓到白头,有七十多年如兄如弟的友谊。在上海时,他一直叫我‘阿哥’。柳亚子邀他参加南社的诗会,诸老中唯一翩翩少年。能文能诗能画,初到上海时,正当漫画兴起,他亦随兴为之。”

晚年黄苗子

曾是中国美术出版社总编辑的林阳说:“柳亚子发起‘南社’,召开了几次雅集,江浙沪等地的诗词名流都来参加,恰巧一百零八人。于是,仿效梁山‘大排队’,在报上发表了《南社点将录》,柳亚子居二,名之为‘呼保义’,苗子也在其中,因为身材矮小,有‘矮脚虎’之誉。”

罗孚说黄苗子年轻的时候就写诗,写得有功夫,还得过周恩来的赞赏,那是李义山体的《无题》诗:

无限伤心孔雀诗,不堪惆怅冶春时。

有情皓月终难掇,飘梦芳年剧可思。

枳棘栖鸾沉鬼火,高丘无女照神旗。

星辰似此期将旦,忍向寒灯记寐词。

这是他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重庆时的作品,被住在二流堂的孙师毅贴在二流堂的墙壁上,恰好来做客的“胡公”看到了,十分欣赏。“胡公”何人?周恩来是也。

黄苗子没想到周恩来也会欣赏李义山体《无题》诗,只好说周恩来欣赏的是“星辰似此期将旦”,这是刻画等待天将破晓、黎明将至,全国解放、内战结束的心情。张佛千说:“他(黄苗子)之留大陆,是因为周恩来重视他,要他在总理的内秘书厅办公,但‘组织’认为他不是党员,只能在外秘书厅。内外差别自大,由于好友夏衍的好意,请调从事文化活动。”

说到夏衍,他不但影响了黄苗子的人生走向,还是促成黄苗子与夫人郁风美满婚姻的“月下老”。1936年前后,夏衍的话剧《赛金花》上演,黄苗子跟随叶浅予、丁聪等一起到演出后台画速写,从而结识了身为共产党员的夏衍,后来更是成为知己。

晚年的黄苗子与郁风

而黄苗子和郁风认识很早,据黄苗子回忆说是在1935年左右,在叶浅予家里。那天叶浅予与黄苗子正在谈刚到上海、开始发表作品的郁风,这时郁达夫带着他的侄女郁风进来了。郁达夫边上楼梯边大喊:“叶浅予!叶浅予!”黄苗子认识郁达夫,但没有注意后面还跟着一个姑娘,就对郁达夫说:“达夫!你还不管管你的侄女!”郁达夫回答:“你瞧,我带她来了!”黄苗子愣了一下,颇有些尴尬。

郁风1916年生于北京,此时已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油画专业毕业,刚随家人从北平迁来上海。每次郁达夫从杭州到上海,邵洵美都会打电话把黄苗子约出来,一起吃饭聊天。邵洵美是上海“文坛孟尝君”,他创办的时代图书公司把当时有名的漫画家张光宇、张正宇、叶浅予、鲁少飞全都收罗进去。黄苗子有空就到时代图书公司,和这些年轻艺术家们玩在一起。在这种艺术氛围中,黄苗子和郁风逐渐熟悉起来。

好景不长,抗战爆发。1937年3月,黄苗子来到广州。郁风此时是上海《救亡日报》的漫画插图记者。

郭沫若是《救亡日报》挂名的社长,实际主办者是夏衍。1937年11月21日上海沦陷,郁风先去香港,后到广州,参与《救亡日报》的恢复工作。在广州,她与黄苗子之间的距离再度拉近。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文艺、国事,感觉意趣相投。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黄苗子因工作关系去了重庆,而郁风随后赴香港,两人不得不又分手。

在《黄苗子诗词》“附录”中有首诗,那是他在重庆时寄给香港一位女士的情诗:

乳香百合荐华鬟,慈净温装圣女颜。

谁遣梦中犹见汝,不堪重忆九龙山。

黄苗子说:“这位女士,后来成为我的妻子,就是郁风。”在这一段文章后,还有这样的文字:“郁风批曰:现在看来肉麻极了。”这些文字看起来实在是有几分肉麻,但十分有趣。

香港沦陷后,郁风辗转来到重庆,不久后随徐悲鸿去成都青城山写生。在此次青城山之行期间,黄苗子与郁风的关系开始热烈起来。当黄苗子向郁风求婚时,以革命者自居的郁风却觉得难以抉择,因为黄苗子这时依然在国民政府任职。为此黄苗子请夏衍帮忙。夏衍专程到盘溪徐悲鸿的美术学院找到了郁风,并说服了她,从而玉成了黄苗子、郁风的好事。

前排:黄苗子、郁风夫妇;后排:郭沫若、于立群夫妇,1944年于重庆。

1944年5月20日,他们在重庆天官府的郭沫若家里举行订婚仪式,由夏衍主持。柳亚子和郭沫若合诗:

跃冶祥金飞郁凤,舞阶干羽格黄苗。

芦笙今日调新调,连理枝头瓜瓞标。

同年十一月,婚礼在重庆当时最著名的嘉陵饭店举行,由吴铁城主持。男女傧相由两对夫妇担任,分别是叶浅予和戴爱莲,冯亦代和郑安娜。嘉陵饭店里灯火辉煌,各界名流云集。书法家沈尹默担任证婚人,赠诗云:

无双妙颖写佳期,难得人间绝好辞。

取譬渊明远风日,良苗新意有人知。

黄苗子和郁风夫妇书画合璧,被誉为中国艺术界的“双子星座”。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他们彼此互为师友。黄苗子曾说,“我和郁风走到一起,可以说是艺术做的媒,我们的结合完全是志同道合,然后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兴趣一致,心灵相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这是爱情、婚姻牢固的基础”。

黄苗子说:“1950年代是中国画的春天,是众彩缤纷、繁花似锦的时代,很有一点晚明、清初一时人才辈出的气象。那时我在北京,许多旧日师友,以及来往京华的四方朋好得以接席尊闻,也是平生难得的时刻。那时我在业余时间,受到钱杏邨(阿英)先生的鼓舞,对中国美术史感兴趣。除搜罗了一些古代美术史数据,有过一些著作之外,也开始写些现代画家的评传之类。自50年代至90年代,四十年间,拉拉杂杂记下了一些自己的知闻。《画坛师友录》这本书,就是从中选出的部分。”

黄苗子书法作品,1997年。

1957年,黄苗子被错划为“右派”,次年被遣送到北大荒劳动改造。1960年,因为身体原因,被送回北京,继续留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在数据室整理图书。之后,他调到古典美术编辑室工作,策划编辑出版《中国美术论著丛刊》,但因“文革”开始而中止。当时在台湾的好友张佛千说:“文革后,我多方打听苗子的消息,只知他被关过秦城监狱七年,后知被释,但又关切其健康。一天,曾任立委的杨云峰先生自澳洲来开会,带来一张短纸,那时两岸关系尚未解冻,所以只有‘问候阿哥’,也未签名,我认识他的书法,心为之酸。……1978年秋,忽然接到苗子从澳洲来函,知其长子大威在澳洲大学执教,他与郁风‘依亲’常住。我知他需钱甚切,请他写些字来,卖了一万美金寄去。我又请马奕盛先生嘱其文郎香港《东方日报》集团主席,请苗子为副刊写专栏,每日一篇,月致港币一万元。此为特例,对苗子初期的生涯安定大有帮助。苗子大约写了两年,因忙辞谢。……在1989年秋,我们才在香港重逢,一别五十年,相拥相看,真如梦中。”

黄苗子1989年于绍兴东湖

黄苗子的书画作品曾在日本、英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展出,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学者赵鹏辉说:“黄苗子的篆书以小篆为根基,融入青铜铭文和大篆风格,并大量将瓦文、陶文、砖文以及异体字渗透到篆书的创作中,最终形成了繁简相间、夸张奇特、雄浑朴茂的书风。”他评价道:“黄苗子一直坚持书法与绘画相结合的道路,以绘画的审美眼光来审视书法的章法设计和空间布白,大大增强了其书法作品的视觉形式美感。又以书法所特意追求的笔墨语言来贯穿绘画创作的始终,使得其绘画作品的质感和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黄苗子的作品熔书画于一炉,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秉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原则,黄苗子从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果,而是勇于借鉴西方艺术的精华来改造中国的书画艺术,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具有自家面貌的作品,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永远值得艺术界学习。”而张佛千则赞叹说:“观其书画诸作,皆成大家,逸才清才,仍能卓然独立于劫难风尘之外,喜之不胜。郁风习西画,而多东方情趣。所写散文亦隽永。内在之美乃有林下风致、与苗子患难相依,白首犹新。”

长寿老人黄苗子

2007年4月15日凌晨,著名画家、散文家郁风女士辞世。黄苗子忍痛说:“记住她的风度、爱心、艺术,这就够了。她是个魅力永存的人!”

2012年1月8日,黄苗子辞世,享年百岁。他去世以后,家人在他的日记中发现了他近年写的一首诗:

唧唧复唧唧,老来医院息。

不闻机杼声,唯闻刀剑戟。

问你何所思,问你何所忆。

昨夜见黑帖,妖风卷臭腥。

罪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是卧底,阿爷害人精。

阿爷陷好人,投之入死槛。

这反映了他对说他是“聂绀弩案的告密者”十分愤慨。后来黄苗子的弟弟又听到苗子口述这样的四句诗:

唧唧复唧唧,老头在休息。

偶闻风雨声,何须去叹息。

这反映他已由愤慨趋于平静,“何须去叹息”,不必理会,由它去吧。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