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范慧如 文/图
2023-08-26 11:13
摘要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曾经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干净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渔民村考察时,鼓励我们要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现在,每当我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团介绍村史时,都会在长廊最后几幅浮雕前和村史馆内多停留一会,向他们讲述这些年来我们‘精神小康’发展和社区基层治理的成果。”时至今日,罗湖区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颂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难掩激动。

走进渔民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总长350米的文化长廊。这里一头连着村口,一头连着村史馆,28幅浮雕,生动记载着渔民村的发展轨迹。村史馆里,一件件老照片、老报纸、老物件,承载渔村人记忆、情感的同时,静静地“诉说”着渔民村和改革开放的故事。

全国首个“万元户村”、全国第一批村办股份制公司、深圳首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从逐水飘零的“水流柴”,到改革开放的“万元户村”,再到如今走上先行示范社区的新征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曾经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干净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2019年,深圳市首个多功能、复合型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建成,原本分散在各处的社区党员活动中心、社康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书吧等阵地资源得以升级整合。记者在现场看到,升级改造后的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3层、占地3500多平方米,拥有“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可实现431项政务服务一站通办。除了全方位的政务服务、全链条的医养服务,书法、书画、扎染、衍纸、书法、象棋、形体、舞蹈等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不仅让群众业余时间“有去处”,也为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更多选择。

吴颂球告诉记者,近些年,村里陆续建成文化长廊、村史馆、文化室、文化广场,成为了社区人气打卡地。不仅如此,村民还组建了粤剧团、歌舞队,充分利用文化广场的活动空间,举办各类文娱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海外乡亲们听得到乡音、记得住乡愁。“从2018年开始,我们在渔民村文化广场里树立了旗杆,每逢周一和重大节日,股份公司物业公司的员工和村民会风雨无阻一起升国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吴颂球心里,“渔村精神”——“敢为人先、勤劳务实、团结奋斗”这12个字,是推动渔民村持续向前发展最本质、最宝贵的财富。

加快蹚出新路子,提升发展高质量。记者了解到,渔民村工业大厦目前已经陆续引入互联网、教育培训等新业态,在充分利用毗邻罗湖口岸的区位优势前提下,村里还在谋划为港人提供各类便利服务,实现渔民村业态转型升级。不仅如此,在罗湖区委区政府引导下,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入与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基金项目,并参投罗湖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基金,通过搭上金融快车,盘活集体存量资金。

如今,一座《扬帆》主题的雕塑矗立于村口,寓意“风生水起、扬帆起航、再创辉煌”,这是渔村人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寄语。记者了解到,立足打好文化牌,通过成立小渔村文化投资公司,渔民村正尝试整合利用自身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特色文旅与教育培训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并着手孵化专属的文化品牌。“在不久的将来,市民和游客朋友们或许可以边吃渔米糕,边欣赏渔乐文化节的精彩演出,感受渔民村独特的文化魅力。”吴颂球不无憧憬地说。

编辑 姚静霞  二审 麦苗茵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范慧如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