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特产”风靡社交平台,警惕有人打着互换名号行骗!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2023-08-24 20:38
摘要

​近日,网友互换特产遭遇骗局的话题登上微博深圳同城热搜。有参与过互换特产的网友表示换成了,晒出了换到的异地特产,但也有不少网友留言被骗了。

近日,网友互换特产遭遇骗局的话题登上微博深圳同城热搜。有参与过互换特产的网友表示换成了,晒出了换到的异地特产,但也有不少网友留言被骗了。

这些被骗的网友都有哪些经历?又该如何避免入坑?8月24日,记者登录小红书、B站、抖音等知名的社交平台搜索并梳理了相关骗局,采访了部分网友、市民的看法及律师的建议。

小红书“特产交换”帖子截图。

借着互换特产,骗快递费、换劣质商品或推销产品

“为什么不自己在网上买而非要换?”有网友纳闷。有的说单纯为了美食为了体验参与,有的说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还有的说是借着互换引流量带货。

“我大概一周前刷到了很多特产互换的视频,想参与一下这个潮流,就联系了两个姐妹……没想到被骗了,钱不多,但很膈应。”在小红书上,一位网友于8月11日发视频报料。据她讲述,她跟一个异地的网友约好互换特产,对方说当天就能寄送,但没有寄快递的钱,让她付,她没多想就转过去了,“我让她发快递单号给我,她说东西放驿站了,没拍照片,等到第二天,她又说快递费不够,我又补了30元。“她前后发了两次快递费共61元,但对方却始终没寄来特产。后来,她在对方的帖子下发现有网友留言说了相同的经历,才认定对方欺骗,并且被骗的不止一人。

新浪微博上网友发帖报料互换特产被骗截图。

在b站上,一位网友讲述与对方约好互换,并精心准备了特产寄给对方,却没料自己收到的是一包手套。据介绍这位网友也是在看到互换的视频后,然后就私信留言询问,并与对方聊了很多,在觉得对方可以信任后才寄的东西。

“有些纯粹是不良商家借着互换的名义强行推销自己的产品。”在深圳一家电商公司工作的小易说。确实,一位湖南的网友就是花了千余元购买特产寄送后,发现收到的却是不超过百元的电商包裹。另据封面新闻报道,广东潮汕的吴女士用几百元特产换回的却是两包纸巾,而且有很多人寄出特产后就被对方拉黑。

在抖音、微信视频号上,互换特产的短视频均比比皆是,而且不少视频的点击、留言人数众多——有发视频介绍自己所在地特产,希望找网友互换的;也有拆箱自己收到的别人寄来的特产。同样,讲述自己互换特产后被骗的也不在少数。

抖音平台上互换特产搜索截图。

该如何防范骗局避免入坑?

采访中,记者留意到短视频平台,比如抖音已在相关页面上提示:“注意维护自身权益,谨防诈骗”。部分网友对如何防范互换特产中的骗局套路也给出了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不要选择私密账号用户;互换前应仔细浏览对方账号,无任何内容发布的不要选;除了平台上联系,要互留其他的联系方式等。

“有些特产完全没必要互换,如果真想要,可以通过大的电商平台,或是通过问询当地熟悉的朋友购买。”市民阿明说,“在电商平台上,遇到了商品质量问题,也好投诉维权,这种私下协商约定的,投诉都没地投。”还有网友表示,在互换特产时还应注意保护个人的确切住址等隐私信息。

针对互换特产被骗的情况,记者咨询了广东钜润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玉香。李律师表示,这种打着互换旗号的网络骗子,很可能是团伙,如果某个平台账号涉及被骗的人众多,受骗人可以找派出所报案,或者以收款人为被告向法院起诉。

(原标题《“互换特产”在社交平台风靡  警惕有人打着互换名号行骗》)

见习编辑 崔冰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刘一平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