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8日,《咏春》已经演出74场了。但我们到今天还在召开研讨会,还在征求意见,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太难得了!”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舞剧《咏春》编剧冯双白感动、感叹于《咏春》出品方——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攀峰文艺精品的决心与耐心。这边厢,冯双白作为主创团队代表出席了舞剧《咏春》与岭南文化的“双创”表达研讨会积极听取修改意见,那边厢,演出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8月19日下午、晚上的演出。“今天下午我还得飞回北京。”冯双白说,“大家都很努力,齐心协力锻造文艺精品。”
对于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冯双白做了详细的笔记。“大家讲得非常好。很多问题其实导演组也有意识到。接下来,就是想办法、想点子去解决和落实。”冯双白表示,好戏是磨出来的。“一定是潜心琢磨,不停地打磨,不停地修改。”冯双白强调说,“所有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京剧以及各个地方戏曲中最经典的那些剧目,无一不是在漫漫的过程当中,不停地磨出来的。我觉得这点特别重要。这是艺术创作的规律。”
咏春拳是广东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以“咏春”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浩如烟海,但是做好、做精、做出彩的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舞剧《咏春》给人强烈震撼、新鲜的原因。冯双白认为,舞剧《咏春》的出圈、破圈与其背后的孵化机制密切相关。“在创作阶段,出品方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给予创作团队高度的信任、充分的自由、大力的支持,无论是选题还是剧本创作、编排等,都让我们放心大胆地去做、去尝试。”冯双白说,“在作品正式上演后,出品方又积极组织、策划全方位的融媒报道。这是导演做不到的,也是作为编剧的我做不到的。演出过程中,持续组织研讨会,不断地提意见、修改、完善。”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绝非易事。《咏春》之所以“有所成就”,冯双白指出,首先是创作者要对传统文化心怀敬畏,戒骄戒躁地潜心创作。其次,一定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对于《咏春》的未来,冯双白坚信一定会越来越好。
舞剧《咏春》广州彩排现场。
“我们首先是把作品立起来,把年轻观众吸引进剧场。这一点,目前看来《咏春》已经做到了。接下来就是不断打磨、锻造,朝精品、经典的目标迈进。”冯双白说。《咏春》演出74场,今时今日的版本已经与2022年深圳首演的版本有了部分区别与改动。“这些《咏春》的粉丝们都看在眼里,粉丝们还会与导演组联系、互动,相信’春‘之回响,一定会’咏‘动不绝。”
(原标题《冯双白:打磨锤炼精进 攀峰文艺精品》)
编辑 郑蔚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王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