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天时地利人和” 深圳高校越来越“香”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2023-07-25 18:48
摘要

目前,深圳共有14所全日制高校,其中,深大、南科大、港中大、哈工大、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7所高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上周,广东省本科批次普通类正式投档,深圳各高校录取分数线也相继出炉。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普通物理类最低投档分数为659分,位居全省第一位,普通历史类投档最低分为617分;深圳大学普通物理类最低投档分数592分,普通历史类最低投档分数574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省首批本科生普通物理类投档最低555分,最高595分。该校首批招生就实现了录取最高分超重本线56分,最低分超重本线16分。

目前,深圳高校本科批次录取工作基本结束,对比之下不难发现,近几年,深圳高校的录取分数逐年递增,报考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不少学校每年都在新增招生专业和招收人数,依然招架不住家长和学生的热情。深圳高校成为新生眼中“香饽饽”的原因从何而来?记者通过采访各大高校一探究竟。

高校“高峰”迭起 瞄准国际一流

7月20日,深圳海洋大学(一期)建设项目正式动工,其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深圳“20+8”产业发展,前瞻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以该校为例,近年来,深圳抢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引进办学与自办高校并举,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走出了一条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发展之路。

目前,深圳共有14所全日制高校,其中,深大、南科大、港中大(深圳)、哈工大(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7所高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深圳技术大学入选广东省特色高校提升计划;深职大、深圳信息学院入选国家“双高”建设计划,6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更名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大、南科大等高校在国际国内权威大学排行榜上综合排名迅速攀升,其中,深大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增至17个,南科大在泰晤士世界年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7。专业设置上,各大高校紧密对接城市需求,涵盖重点新兴产业和核心支持领域,开设金融科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机器人工程等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哈工大(深圳)所在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的8所高校实行部分优质课程跨校互选,这意味着同学们可以打破上课“边界”。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93门共享互选课程上线,培养层次涵盖研究生和本科,共提供了1141个选课学位,涵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中深大、南科大和哈工大(深圳)已实现学分互认。

7月17日,南方科技大学完成了在全国24个省份的招生录取工作,共录取新生1330人。这1000余个名额让全国5.8万余名考生纷至沓来。据悉,今年广东考生报考南科大的热度继续升温,网上报名人数达到11700多人,占全国的20%。录取人数从去年的271人增加30人至301人,招生规模首次突破300人,占全国计划的22.6%。学校为吸引特优考生,在原有图灵班、菲尔兹班基础上,推出了由顶尖科学家担任导师的从游班、开展本研贯通培养的理科攀峰班、工科创新班,实行招生培育一体化,持续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来自广州市第六中学的程显扬是今年南科大录取的广东省学生中高考分数最高的一位,他表示,南科大高度具有自主性和实践性的教学风格深深吸引着自己,同时,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强大的师资力量也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一名南科人。

在深圳上大学,能看到国际前沿、听到国际声音、接触国际“最时尚”。

专业高位推进 关注发展热点

瞄准区域发展重点,主动推动“产学研”结合是深圳高校的发展特色。今年深圳各大高校专业再次“上新”。

深圳大学新增智能建造和智慧交通2个招生专业;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新开设智能感知工程和金融科技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新增招收文史类(历史类)招生专业(类),包含经济管理试验班、建筑类(智慧人居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物理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深圳技术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等6个热门专业,并首次招收音乐类考生,设立特色班招生计划;深职大首批设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6个职业本科专业,招收200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增智能互联网络技术、智能建造技术、体育艺术表演3个专业。

张洛华毕业于深圳市石岩公学,今年她以594分的高考成绩被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录取。面对来自周围人的疑惑,她坦言,起初选择该校,她和父母都有顾虑。但通过深思熟虑后,父母心动了,她也坚定地填下了志愿。“这个分数我能报考重本院校,但从就业来看,它们未必比深职大就业前景好。”张洛华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位和要求。“我对211、985院校的执念也深,放弃了重本,最担心的就是4年后就业情况。但要进大公司,最重要的还是手中的‘金刚钻’。”张洛华说,“深职大拥有各大王牌实训专业,学生接触到的教学资源是最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就更不用提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建有2个中心、4个学生工作室和一个学生产品试制中心,老师具有头部企业多年工作经验。”张洛华表示,选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乘当下社会发展之东风。“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政策好、平台高,这里的高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竞争力,同学们平时能学到最顶尖的技术,参与到最前沿的研发,这为好就业、就好业奠定了基础。”张洛华已对大学生活有了规划,目前,她正学习编程,希望未来能参与到国赛、省赛中磨炼自己。

作为新能源汽车专业主任,张亚琛看到新生的高考成绩,既惊喜又紧张。其实在招生咨询现场,她就发现,前来咨询的学生,分数基本上在530-540之间,但当看到录取最高分超重本线56分,最低分超重本线16分时,还是难掩激动之情。而在激动背后,更多的是压力。

“高分学生对自己的期待也高,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得更加符合学生期待。”张亚琛对记者说,“为消除新生的迷茫,我们将在他们入学时,向其展示4年里会学得东西。同时,我们深入企业调研,在合作的龙头企业中挖掘技术含量更高的就业岗位。招生过程中,很多学生和家长疑惑孩子毕业后会从事什么职业,甚至不少家长还停留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毕业就进厂‘拧螺丝’的旧思维。但其实近年来,深职大一直在践行‘提质培优’,在“好就业”的基础上“就好业”。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能进企业的核心技术研究院,让高期待变成高收获。”

对此,该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任杨黎持赞同态度。“职教本科不仅仅重视学生技能,更注重理论和实践更高度融合。为高水平办好本科教育,学校专门成立了本科教育学院,对首批6个本科专业进行统一管理,集全校优势,培养产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杨黎说。

城市高质量发展 爱护每位人才

有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新增全职院士12人、总数达86人,新引进海外留学人员8384人、累计超19万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总数达2.2万人。在今年发布的《国内城市科创人才对比分析》中,深圳市科研人才增速为31.4%,整体学术产出规模和学术产出质量增速居全国前列,每年在深圳举办的大大小小学术论坛更是不计其数。同时,深圳也多次作为样本城市,为全国提供科创人才培养、引进和支持,人才发展与创新生态建设提供借鉴范本和经验。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埃菲·杰曼诺夫在发表入职南科大的演讲中表示:“深圳和大湾区都需要一流的大学,大湾区正在建立高水平的教育和研究中心,我想加入这个计划,并成为其中一环。”试问,谁不愿与“大师”为伍?

有学生开玩笑:“选择在深圳读大学,入学即就业。”这句玩笑话,学校当真了。

今年,各高校各培养层次人数均有所增加,就业创业的毕业生获得了不少新领域的突破:深圳大学2023届本硕博毕业生首次突破一万人,就业去向落实率有小幅增长,超五成毕业研究生签约华为、比亚迪、腾讯、平安等企业;南科大整体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已达八成,名企录用人数屡破纪录,五成就业毕业生进入500强企业;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深职院首批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对应的专科专业今年平均就业率为98.6%,平均专业对口率为89%,平均薪酬达5720元。在每年高校推出的促就业措施中,“直播带岗”、校园招聘会、校领导访企拓岗、鼓励创新创业等多管齐下,毫不夸张地说,毕业季,全校出动帮忙找工作。

罗辉毕业于遵义四中,以高考658分被哈工大(深圳)计算机与电子通信大类录取。“我喜欢深圳,不光因为它是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开放包容是其基因,还因为这座城市欢迎年轻人,拥有能力、敢闯敢试的年轻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实现理想的舞台。”在罗辉看来,哈工大这座“历史”名校遇到深圳这座年轻之城,将迸发无限可能。“未来,我想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到那时,我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应该会提升到一个高度,顺利留下来。”

打算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还有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张一凡,今年,他以677分的成绩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录取。“港中深是一座年轻且有生机的学校,我打算申请学校大湾区‘双主修2+2’项目,去香港感受一下学习氛围。深圳是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程度高,毕业后能更容易留在大湾区。同时,港中深出国留学机会也多,能接触到很多学术前沿的知识。”

高校录取通知书已陆续送达到每一位新生手中,新的人生阶段即将展开。深圳,正用最热情的怀抱迎接每一位带着梦想奔跑的年轻人。

(图片由各校提供)

(原标题《集“天时地利人和” 深圳高校越来越“香”》)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