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湾,万顷碧波之下,备受关注的深圳妈湾跨海隧道的建设正加速推进。记者近日来到这里采访看到,继右线隧道上个月实现贯通后,目前隧道内行车道板的建设也即将收尾,长达1800多米的三车道海底公路已初见雏形。这一深圳首条海底隧道建成后,连接南山港区的疏港货运交通,联通妈湾、赤湾片区与大铲湾等片区的客运交通,实现客货分离,完善前海外部的路网结构。
妈湾跨海通道。(资料图片)
疏导城市交通、缩短出行距离,拓展城市空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隧道已日益成为连接深圳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条条隧道工程穿越山海,打通区域通连的瓶颈,串联城市各大组团,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内通外联念好“山海经”
从1987年深圳首条隧道梧桐山隧道通车至今,深圳隧道工程建设已跨越30多年的历程。尤其近十年来,随着深圳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原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速,路网快速通联成为“刚需”,深圳隧道建设进入集中增长期。记者从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深圳市共有建成隧道155座,其中特长隧道6座、长隧道35座。
隧道的建设带动突破了城市发展的瓶颈,推动城市交通与环境升级。交通规划部门介绍,深圳地貌以滨海低山丘陵为主,城市空间拓展、跨组团交通出行、交通网络构建面临诸多困难,近年来,坪盐通道、深盐二通道、新彩通道等一批隧道建设,打通区域屏障,缩短了各组团之间交通出行时空距离;深圳土地资源紧缺,地面道路扩展空间有限,交通部门不断创新“路下造路”模式,推动桂庙路等干线道路的地面与地下隧道同位叠层建设,消除了路网结构性瓶颈;此外,城市片区高品质再造需要空间,而包括滨海大道(深超总段)下沉隧道等在内的一批隧道工程将通过性交通功能转移至地下,释放出地面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还地面空间于人。
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现场。(资料图片)
“深圳隧道建设,背后是城市产业经济发展以及城区一体化发展的需求。”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隧道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捷径’。近年来,一批隧道的打通,实现了全市经济要素的更高效流通、在更大空间内的优化配置,通过‘挤出效应’拉动原特区外不发达区域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加快推动一体化进程。同时,更便捷的交通道路体系,也为当前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
航拍坪盐通道盐港东立交及马峦山隧道。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通讯员 叶振峰 摄
高精尖技术打好“畅通牌”
隧道建设为城市交通提供了便利,但其建设技术难度大、风险高的特点,往往不为人所知。“近年来,隧道建设的加快,也跟深圳隧道建设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升级有关。从传统的采用爆破技术建隧道,到现在采用的盾构法隧道、矿山法隧道、明挖法隧道等各种先进技法,如今隧道建设难度越来越大,但我们技术能力也发展很快。”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工程技术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如:2022年建成通车的桂庙快速化改造工程,是国内首条与地铁平行共线的城市隧道工程,隧道为大断面明挖隧道,基坑最宽处51.5米,最深处20.2米,并且全程与地铁11号线共线,基坑底部距地铁拱顶最近处仅有6.3米,被称为“在火车头上动土”;2021年开通的东部通道莲塘隧道是世界最大跨度公路隧道,为国内罕见的地下立交分岔式隧道,分岔处采用“3+2”车道形式,最大开挖断面达428.5平方米,高度18.41米,跨度30.01米,断面和跨度为世界“双第一”。
桂庙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东部过境高速连接线隧道(资料图片)
记者获悉,目前,深圳市正在建设中的隧道有10座,建设总里程21.754公里。其中,春风隧道、妈湾跨海通道等均为国内超高难度工程。
春风隧道。(资料图片)
历史札记
八载谈判收回隧道 免费通行让利于民
梧桐山隧道是深圳市区通往东部地区的咽喉要道之一,分两期建造。上行隧道一期工程1987年9月完工后,由隶属于原深圳市运输局的深圳梧桐山隧道有限公司负责营运管理和开发建设。1994年7月,盐田港集团全资收购梧桐山隧道公司,并于1995年8月投资建设下行隧道(即二期工程)。1997年1月,盐田港集团将梧桐山隧道公司50%股权转让给香港达佳集团有限公司,梧桐山隧道公司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隧道公司享有梧桐山隧道收费权,经营期限30年。1997年6月,梧桐山隧道二期竣工并投入使用。
梧桐山隧道(右线)(资料图片)
从1996年起,开始有深圳的市、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取消梧桐山隧道收费,便利民生。2000年市三届人大会议上,101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强烈要求取消梧桐山隧道收费,成为此届人大会议101号议案。2004年5月,原市交通局成立“深圳市路隧改革经营性收费路隧收购工作谈判小组”,正式启动梧桐山隧道经营权回收谈判。经过8年的反复谈判,深圳市政府最终以2.5亿元的成交价,收回梧桐山隧道。2011年3月30日起,梧桐山隧道正式开始实施免费通行。
深圳隧道工程之最
最早通车隧道
梧桐山隧道(右线),1987年建成通车。梧桐山隧道位于深圳市沙头角。毗邻香港,是深圳市区到东部的重要通道,全长2317.3米,为双车道一级公路隧道。
最长隧道
马峦山隧道,是坪盐通道的关键工程,为分离式独立双洞隧道,双向六车道,右线长7.904公里,左线长7.899公里,属城市道路特长隧道,也是目前全国最长的城市道路隧道。
马峦山隧道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通讯员 叶振峰 摄
最短隧道
仙湖隧道(左线),长105米,位于东部过境高速。
最难隧道
东部过境高速连接线隧道,是深圳迄今为止建设难度最大的市政隧道工程。隧道主线与匝道分岔设计,隧道断面大,最大跨度达到25米,隧道主线与匝道地下立体交叉,最小净距仅4米。此外,工程地质条件恶劣,穿过众多地质破碎带及断裂带,围岩结构极其复杂。
最“炫”隧道
深圳首条海底隧道妈湾跨海通道,全长8.05公里,分为地面道路和地下道路两部分,地面道路为城市主干路,地下道路为城市快速路,是当前国内在建最大直径海底盾构隧道工程。
(原标题《穿越山海 逐梦而来 155座隧道为深圳社会经济发展打通经脉》)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周斐斐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爱读书的深圳人# 地铁站里的小读者,2025年3月25日,在地铁2号线侨香站内,一位小读书手捧的漫画书《今天也想抱抱你》。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插画设计师,这是一本治愈系的漫画,读完这本书的小可爱们,就如同书中人物一样,再次看到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自己。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南山志愿者读特小记者站# 现代城华庭开展演讲专课 2025年9月7日,现代城华庭内氛围热烈,一场聚焦小记者能力提升的“性格色彩与演讲专课”成功举办。活动以“感悟成长力量,传递温暖声音”为核心,通过专业授课与真实分享,为优秀志愿者以及小记者们搭建了学习演讲技巧、涵养共情能力的实践平台。 活动筹备阶段,小记者们便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他们主动承担“志愿小助手”角色,有序完成桌椅摆放、教具整理等工作,用细致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少年的担当,为活动营造了温暖有序的开场氛围。 课程环节,主讲人小雅老师以自身成长经历为脉络,将专业演讲知识与个人故事深度融合,让授课内容既具专业性又富感染力。她分享了从童年时期迎合期待却遇否定,到为不让父母失望奋起逆袭,再到克服内心胆怯成长为专业演讲讲师的历程。谈及过往被质疑、让父母担忧的片段时,小雅老师真情流露,现场情感共鸣浓厚。同时,小雅老师引入性格色彩理论,引导小记者识别自身性格特质,并传授“依据性格调整沟通方式”的实用技巧,助力小记者提升演讲的针对性与感染力,现场小记者专注聆听、认真记录,学习氛围浓厚。 随后,助老组志愿者依次上台分享。他们以日常助老服务为切入点,讲述了“冒雨为独居老人送物资”“耐心陪伴老人聊天解闷”“帮助老人学习使用智能设备”等朴实故事。这些没有惊天动地情节的分享,却满含善意与坚守,让小记者们深刻认识到“奉献”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蕴藏在点滴行动中的责任与热爱。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堂专业的演讲课程,更是一次直击心灵的成长教育。小雅老师的经历传递了“勇敢突破自我、用坚持改写人生”的信念,志愿者的故事则诠释了“以善意对待他人、用行动传递温暖”的价值。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