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五期开讲,探秘“南海I号”中的海上丝路往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通讯员 彭艳艳 文/图
2023-07-16 20:00

7月16日下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五期在宝安图书馆开讲,由“南海I号”考古发掘领队、中国第一代水下考古人、广东省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崔勇担任主讲嘉宾。

崔勇以“南海I号”沉船为线索,介绍“南海I号”的打捞过程,并结合船上出水文物以及沉船位置、船型等,揭秘其身世与航行轨迹,再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贸易往来和宋人的精致生活,从大湾区界域的历史视角探源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现场有200余名听众聆听了本次讲座。

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开端”

“南海I号”从发现、考察到打捞、保护发掘,至今已36年。这一过程也催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再到迅速发展的过程。

“南海I号”沉船位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是迄今为止中国水下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是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亦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迹。“沉睡”了800年后,“南海I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被发现,2007年经整体打捞后,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崔勇是“南海I号”考古发掘领队,亦是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参与了“南海I号”沉船的调查和试掘,并全程参与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方案的制定、细化和论证和整体打捞工作。崔勇表示,“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方式不仅开创了我国水下考古的先河,其海洋整体打捞方案亦是世界首创,被公认为世界水下考古史的重大创新。2021年,该发掘项目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古人通过一种悲壮的方式,把贸易的载体‘船’留在了这条航路的不同海域中,所以要研究线路的存在,就必须借助水下考古。”崔勇说,通过对不同海域、不同时间的沉船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将这些无形的“点”串联成有形的“线”,这条“线”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打开“南海I号”沉船“盲盒”

据了解,通过考古发掘揭露的“南海I号”船体结构较为完整,类型为“福船”,残长约21.91米、最大船宽约9.87米。根据考古推测,“南海I号”出航时间约为1183年,“‘南海I号’出航时是癸卯年,今年也是癸卯年,距今已过去了840年。”崔勇说。

讲座上,一段“南海I号”漆盒的发掘视频引发了在场听众的赞叹,视频中的漆盒与盒内金饰保存完好、颜色鲜亮。崔勇介绍,“南海I号”提取的文物种类丰富,主要有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植物遗存和动物遗存等。其中既有船货、船上的生活用具,也有旅客所携带的物品。沉船遗址还有反映埋藏环境与沉船关联的大量海洋生物残骸,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遗留物。截至2019年底,“南海I号”共出土(出水)文物约18万件套,其中,陶瓷器数量最多,约17万件套;铁器凝结物最重,约124吨。

崔勇与听众分享了有关“南海I号”陶瓷器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最近我们有一个特别大的突破,通过考古类型学对比研究,‘南海I号’沉船发现大批肩部刻印字款或纹饰的酱釉大罐和佛山南海奇石窑出土同类陶罐高度一致。”崔勇介绍,利用现代成熟的科技考古手段,从瓷器“基因”上确认了“南海I号”和南海区窑址的联系,为“南海I号”最后从广州离岸找到了重要的证据。

据悉,本次讲座由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承办方为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宝安博物馆。

编辑 刘思凡  二审 麦苗茵  三审 刘一平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通讯员 彭艳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