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海博物馆特别推出“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与观众一道欣赏中华吉金乐石之美,体验古老传拓艺术之妙。
中国古代的高超“复印”术
展厅
金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献载体,从先秦时期开始就记录有大量珍贵史料,为保存、研习、传播其中的内容,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演化出了一种简便高效的“复印”技术——传拓技艺,即将纸张紧覆于金石器物之上,用墨拓手法,将器物图形、纹饰、铭文等内容忠实复印到纸上的技法。传拓技艺适用范围甚广,逐渐演化为集金石学、书法、绘画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门类,活跃于考古、文博等领域,如今已被列入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部分拓本和原器对照展出
展厅
司母戊方鼎拓本
上海博物馆收藏历代金石拓本,其中不乏精稀之品与名家鉴藏之作。本次展览展出37件/组文物,以上海博物馆藏品为主,亦向上海图书馆借展文物6件(分3件/组)。部分拓本和原器对照展出,不乏流传有绪的名品佳作,其中“青铜器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三件馆藏全形拓本齐聚亮相;我国已出土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制作的第一批完整拓本之一亦与观众见面;更有部分珍稀拓本作品与馆藏原器对照展出,为观众带来墨影与吉金的视觉碰撞,深度体验中华传统技艺的魅力。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化传承的实用技艺”
北宋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拓本
此版块展出北宋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拓本等,以追溯传拓技艺的起源与发展,探讨其对于文化传承的实用性。在照相、印刷等技术发明之前,传拓是一项使用广泛且十分高效的文字、图像复印技术。传拓技艺的出现,始于对石刻文字复印、传播的需求,之后逐渐运用于青铜器等器物铭文。在漫长的岁月中,有很多文物损毁消失或文字漫漶不清,而拓本则以另一种形式使之长久传承,因此具有极高的文物与艺术价值。
第二部分“拓墨入画的艺术表现”
西汉竟宁元年雁足灯
清代六舟拓陈庚绘《剔灯图》(照片)
清代大盂鼎全形拓
清代毛公鼎全形拓
商代晚期小臣系方卣
清代赵之谦、程守谦《杞菊延年图轴》
在这一部分展出西汉竟宁元年雁足灯,清代六舟拓陈庚绘《剔灯图》(照片),清代毛公鼎全形拓,清代大盂鼎全形拓,吴大澂《愙斋集古图》,小臣系方卣,清代赵之谦、程守谦《杞菊延年图轴》、苏涧宽颖拓《博古图》(四轴)等,阐释传拓技艺的创新和吉金传拓的艺术表现。
清代金石学兴盛,文人学者们在金石研究与互相交流中,拓本赏玩与题跋比比皆是,蔚然成风。金石拓制技法愈发精进,所拓器物的种类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伴随全形拓等新技法的出现,传拓摆脱了以往平面上无法表达立体器形的束缚,让传拓作品不仅仅作为内容复印的载体,也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其中不乏技法的探索和以传拓与绘画等结合进行二次创作,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拓片作为重要资料,始终出现在上海博物馆展厅和各类出版的金石类图书中。
第三部分“金石传拓技艺的传承保护”
商代晚期涂朱刻辞牛胛骨
商代晚期涂朱刻辞牛胛骨
展出商代晚期涂朱刻辞牛胛骨、秦代椭升、大克鼎全形拓等,向观众展示上海博物馆自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以来,对金石传拓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将持续至2023年10月8日,并于7月7日至8月20日期间每周五的夜场开放。
(受访单位供图)
(原标题《“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上博开幕 赏墨影与吉金的视觉碰撞》)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刘琨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