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艺术家如何博采众长,中西合璧,不断探索,最终形成具有个人风格和时代特色的风格?这场展览带领观众找到答案。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办的“向设计致敬——陈之佛设计艺术研究展”正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掀起了市民的观看热潮。
陈之佛
陈之佛(1896年—1962年)是一位在设计、绘画、美术理论、工艺美术理论等方面都有均有建树的美术大家。特别是作为最早前往日本学习图案、并在国内长期进行设计实践、理论探索和设计教育的现代设计先驱,为我国近现代图案教学、设计和保护研究奠定了基石,并填补了许多教学与研究领域的空白。“向设计致敬——陈之佛设计艺术研究展”将重新认识陈之佛的整体贡献,尤其是他在20世纪设计发展史上的贡献。
四大版块呈现艺术硕果
此次展览分为“陈之佛与中国图案学”“陈之佛与中国早期设计”“陈之佛与国立艺专”“陈之佛绘画艺术”四个板块,展出陈之佛的图案设计与绘画作品280余件,包括染织图案、书籍、杂志设计、信札、教案、工笔绘画等,以及陈之佛在国立艺专任职期间的相关档案资料,力求在20世纪设计艺术史的框架中全面呈现陈之佛在设计艺术方面的成就与贡献。
《怎样教小孩子学画》 -宋易 编译,陈之佛校订及装帧设计-18.7x12.9cm-儿童书局出版1931年6月出版
图案,是中国设计学的灵魂。在第一板块,陈之佛与中国图案学当中,展览梳理了陈之佛一系列作品,由此指出,陈之佛铸造了开启艺术形式美之门的钥匙。他强调图案是实用与审美结合,是设计的双重性。设计“十六字诀”即乱中见整、个中见全、平中求奇、熟中求生,提供了有效的设计依据与规律,即不割断传统,又要求创新,与西方设计并行。可见,陈之佛与中国“图案学”有着重要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有助于探索中国传统造物与设计文化的思想源流。
《图案》第一集-陈之佛著-26.1x18.8cm-开明书店1929年10月出版
在“陈之佛与中国早期设计”方面展示出,在中外对比的过程中,陈之佛坚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立场,并不断探索,颇多建树。
陈之佛 图案作品 36.7x22.2cm
陈之佛 图案作品47x17.8cm
20世纪30年代,他编写了《图案构成法》《表号图案》等书和文章,整理和分析了中国古代图案和历代器物造型纹饰,成为现代图案学研究中较早关注本国古代民族图案的著作。早期设计艺术教育从零起步,陈之佛等一代图案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艺术思维、构想、创意到具体方法、表现形式,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框架。在“陈之佛与国立艺专”版块,则展现出陈志佛作为教育家,推动艺术设计人才方面的贡献。
艺术风格特色鲜明
陈之佛的花鸟画作品很讲究形式美,主要通过构图及设色两方面来体现,而他工艺美术的专长时刻影响着他的花鸟画创作。
陈之佛《茶梅幽禽图》(孙仲山藏品) 纸本设色 38×45.5cm 1947年
陈之佛早年对宋、元、明、清各时代花鸟画的作品研究极深,临摹了许多双钩重染的工笔花鸟画,从中吸收了很多精髓,将“师法造化”与“师法于人” 紧紧结合在一起,突破传统的双勾设色法,将积墨法运用到双钩的工笔重彩的染色中去,以积墨法描绘树干,将没骨花鸟画的技法与工笔花鸟画相结合,营造出生动自然的画面氛围。
陈之佛《豆花螳螂》(孙仲山藏品)纸本设色 104.4x31.6cm 1942年
陈之佛的花鸟画最核心表达的还是他个人的内心情感,从他早期的雅洁清幽的“冷逸格调”,再到新时期欢娱明快的“热烈气氛”,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看法。中国画最讲求意境。陈之佛曾说:“中国画的意境就是画家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象描写而与对象融合后所表达于画面的情调。”所以观其画,知其意,内涵修养有多少, 知画者观其画后心中自会明白且有所感悟。
陈之佛《初夏》(孙仲山藏品)纸本设色 98x31cm 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增强深圳作为“设计之都”的学术内涵
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开始,关山月美术馆推出“向设计致敬”系列学术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新中国设计艺术大师的主要成果与贡献进行梳理和研究,也得到了深圳市宣传文化发展基金的支持,已先后举办张仃、张光宇、庞薰琹、周令钊四个个案研究展。
主办方表示,“向设计致敬”项目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项目对于拓展关山月美术馆在设计艺术的学术研究、丰富深圳作为“设计之都”的学术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系列项目也为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的推进、为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贡献了一定的力量。
据介绍,该展将持续至7月16日。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原标题《向设计致敬!280余件作品勾勒艺术大家陈之佛的创作风貌》)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张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