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深圳,热烈奔放。
过去几天,比天气还火热的,是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热度,还有第十九届文博会的人气。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6月2日举办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振奋人心的号召。
第十九届文博会现场。
短短5天,两场国家级重磅文化活动在深圳并蒂花开,引得四海宾朋云集,结出文化硕果累累。
19年前,文博会在深圳创办,从此种下的文化梦想一路生花,有力地赋能了深圳文化建设,为全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能。
如今,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再次选择在深圳举办,成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的生动实践,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引擎。
双星并耀,再谱华章。对于深圳来说,这是建设高质量文化强市、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范例的强力赋能,也是文化发展再攀高峰、城市能级再次提升新的重大机遇。
(一)
6月7日,深圳五洲宾馆五洲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拉开大幕,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在此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祝贺,并对论坛寄予厚望:“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之后全国范围内举办的首个国家级文化论坛。论坛由中宣部主办,是目前国内最高水准、最高规格、最高层次的文化论坛。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现场。
将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安排在深圳举办,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深圳的厚爱、信任、支持和重托。
出席主论坛并现场发言的专家学者,阵容堪称顶配。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都是国内思想文化圈公认的权威专家。
高手云集,开“坛”论道。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化,文明对话的路径和跨文明条件,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与全球价值……文化大咖们立足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和大时代观,给出了关于赓续中华文脉的深入思考,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度分析,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创新见解,关于中华文明特性价值的深刻洞察。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说,这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支撑。
除了主论坛之外,八场分论坛也星光熠熠。
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八场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平行举行,主题分别为:繁荣文艺创作、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电影业高质量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人文湾区、促进文化贸易、共建互联网版权新生态和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
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现场。
八场分论坛,都是关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业内大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谈兴文之策。
面对国际舆论场的格局之变、话语之变、攻守之变,如何聚焦拼平台、比技术、争流量创新国际传播,让“中国故事”出彩、出海?
技术赋能,人工智能如何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赛道转换,主流媒体如何实现“弯道超车”?聚合发力,智库建设如何充分释放“脑”动力?
现代传媒深度融合,文学要怎么变?新时代文学创作如何避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
当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吹向各行各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需要越来越多一线业界人士在实践中把握规律、总结经验,直奔问题去、找解决办法。
八场分论坛上的华山论剑,恰是对“真问题”的大探讨。问题就是方向,基于真问题的批评与建言,正是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症下药”。
思想解放大碰撞,创新招数大交流,激荡未来大讨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行动,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注入了强劲的智慧动能。
(二)
如此高规格的论坛,在第十九届文博会期间举办,绝非偶然。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既是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主题,也是文博会的重要功能价值所在。两者都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产物,也都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平台,可谓相映生辉。
博览天下,以文会友,以展带商。通过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的方式,托举文化自强的中国梦,文博会一直在强劲发力。
云梯十九级,一阶一进境。自2004年创办以来,文博会的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交易成果连年攀升,已成为国内外文化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首展”“首发”“首秀”的“首选地”,全球文化消费新体验的“展示窗”,兼具项目交易、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合作互鉴的“交融点”,是助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时”不可失、乘“势”而上。
本届文博会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举办的一届重要展会,对内负有推动文化繁荣、赋能经济增长、提振发展信心的责任,对外担着扩大文化交流贸易、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
本届文博会共有3596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第十四次实现全部参展,并纷纷拿出“压箱底”的宝藏展品;在众多参展企业中,龙头文化企业占比达到70%以上,新评选的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全部参展,60%以上的文化产品和项目是首次亮相文博会……跟往常不同,本届文博会距离上届文博会仅仅只有6个月,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各地展团到得这么齐,展品上新速度这么快,有点出人意料。这一方面充分展现了文博会的强大吸引力,另一方面更彰显了全国各地对文博会、对深圳的大力支持。
本届文博会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4000余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展示与交易;除主会场外,全市各分会场共开展活动500余项,主分会场、各活动点参与人次超400万;文化产业招商大会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和投融资功能,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持续推广和撮合,项目总成交达34.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更多的国际融通、更重的产业分量、更强的新兴业态、更活的市场交易、更好的文化福利,让本届文博会人气爆棚、生意兴隆,现场火热程度冲上热搜,是文化繁荣兴盛的精彩缩影。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创新不止、创意无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焕发出独特魅力?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文博会,正是传统文化“双创”的重要平台。经由文博会的催化效应,很多传统文化、非遗项目得以“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热”起来。
火爆“出圈”的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闪回”文博会,再次掀起关注热潮。《咏春》创新性地融合了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链接传统与现代,树立了现代舞台剧新标杆。
宜兴紫砂、龙泉青瓷、东阳木雕、扬州漆器……本届文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和工艺集中亮相,众多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匠心巧思、东方美学、民族韵味和中国智慧。
首次设置的数字中国展区,面积不大但人气超高。通过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数字科技的新赋能,文化中国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百川汇流与气象万千在文博会上得以立体呈现,展现独特魅力。
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百花竞放、美美与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博会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展示、贸易平台,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文化金桥,也是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世界之窗”。
今年正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家海外展商参展入驻文博会“文旅消费馆·一带一路国际馆”,还有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25736名海外采购商和专业观众线上线下观展、采购。透过这扇“窗口”,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傲然挺立的价值底蕴,看到了不同文明百花竞放、美美与共的宏阔景象。
共襄盛会,共谱华章。第十九届文博会的成功举办,应当感谢中央多部门大力指导,感谢各省区市大力支持,也要感谢国内外参展商、采购商、文化机构和企业热烈响应。
风华正茂的文博会,越办越精彩的文博会,必将绽放出越来越浓厚的文化自信自强时代华彩。
(三)
两场国家级文化活动,同时在一个城市举办,非同寻常。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重要新概念、重大新命题。这标志着文化强国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的重要论述后,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亮相深圳,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注定有其特殊使命。
在重要时间节点,首次举办重量级文化活动,能否一炮打响,极具象征性意义,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始终以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形象活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舞台上,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话语权构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形象塑造,成为文化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片沃土。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分论坛现场。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起笔,在第十九届文博会期间首秀,不仅是一件文化大事、盛事,也是向世界展示文化强国之路深圳探索的一个平台、窗口。
这是对深圳的厚爱支持,是对40多年来深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充分肯定。这也饱含着对深圳的厚望期许,对一座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之城的殷殷重托。深圳当以先行示范的探索实践,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魅力。
干货满满的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硕果累累的第十九届文博会,共同构成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成功开始,共同合奏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征程上“加速跑”的一首激越进行曲。
第十九届文博会现场,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厚植文化沃土,奋进复兴之路。深圳要锚定建设高质量文化强市、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城市范例新使命新定位,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快形成与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深圳担当作为。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一脉相承、相互贯通,为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扬思想旗帜,深植文化根脉。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深圳要一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持续打造“五个典范”——新时代研究阐释和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典范、新时代国际传播典范、新时代“两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典范、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典范、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典范,不断涵养城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加快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为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秉持开放包容,促进交流互鉴,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5个突出特性,其一便是“突出的包容性”。自古,中华文明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圳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开放包容是深圳城市文化的鲜明特质。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深圳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立足“交汇、交融、交锋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先行示范、勇当尖兵,奋力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圳篇章;全面立体开展城市综合营销,积极构建国际传播大格局,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深圳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着力建设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焕发出新的光芒。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城市文明形态之“新”。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深圳要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同新时代经济特区创新实践和“双区”建设创造实践结合起来,大力探索一条体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深圳特点的文化发展现代化之路;坚持创新为要,广泛推广舞剧《咏春》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数字化赋能文化新场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充分展示当代价值、世界意义。
锚定重大平台,放大赋能效应,构建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和文博会“双品牌”“双平台”“双引擎”。
无论是“首秀即高光”的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还是“历史性突破”的文博会,都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平台,都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触媒,都是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都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推手,也都是深圳建设高质量文化强市、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范例的重要抓手。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和第十九届文博会已圆满闭幕,但是它们蕴藏的巨大能量将会源源不断释放出来。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深圳要认真总结梳理承办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经验,争取使之成为兼具中国味和世界范的文化交流平台和深圳又一国家级文化品牌,为探索文化强国新路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更大贡献;充分发挥文博会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平台优势,进一步提高市场化、数字化、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做大实体展会,做强云上展会,做优交易功能,做精展会服务,强化高端引领作用,奋力打造全球最大的专业性文化交易平台、文化产业出口第一平台,从“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向“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加速迈进;推动文博会“硬实力”和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软实力”相互赋能、相互提升,成为深圳借助两个国家级平台推进高质量文化强市建设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范例的“双引擎”。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深圳要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新创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新动能、作出新贡献。
(本文图片由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刘羽洁 胡蕾 周红声 刘钢 赖犁 摄)
(原标题《双星并耀 再谱华章》)
编辑 郑蔚珩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张露锋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00:17
5级大风航拍邂逅深圳西部绝美日落盛景 4月22日,哪怕面临着5级大风的挑战,我依旧无畏前行,用航拍镜头捕捉了深圳西部那震撼人心的日落景象。画面中,广深沿江高速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串联起城市与大海的脉络,在余晖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不远处,无垠的大海与天空相融,波光粼粼,尽显辽阔与深邃。而画面右侧,机场上飞机起起落落,仿佛穿梭于天地之间,为这幅美丽的画卷增添了灵动的气息。每一个瞬间都凝聚着大自然与城市的和谐之美,希望这份独特的视觉盛宴能带给你心灵的触动。 据悉,4月23一25日广东省将迎来汛期首场暴雨过程。25日深圳(含深汕)将出现局部暴雨伴强对流天气过程。#读特小记者#
00:30
一年级读特小记者小试身手!亲手制作香甜南瓜饼 今天,我这个读特小记者化身“小小厨师”,在厨房里完成了一次超有趣的挑战——亲手制作南瓜饼! 我先和妈妈一起挑选了圆圆的南瓜,把它洗干净、削皮、切块,再放进锅里蒸熟。看着南瓜在锅里慢慢变得软软的,我心里可期待啦!南瓜蒸熟后,我用勺子把它压成泥,加入香香的糯米粉、甜甜的白糖,揉成面团。面团软软的,摸起来可舒服了!接着,我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团,压扁,还在上面按出了漂亮的小花图案。最后,把做好的南瓜饼放进锅里煎至两面金黄,不一会儿,厨房就飘满了甜甜的香味! 咬一口自己做的南瓜饼,又软又糯,甜丝丝的,比买的还好吃!这次制作南瓜饼的经历太有意思啦,我不仅学会了新本领,还体会到了动手的快乐!以后我还要尝试做更多美味的食物,和大家分享我的“美食小成就”!#读特小记者#
00:56
图腾影视😁😁😁😁
《滩涂上的翡翠森林》 #读特小记者# 在深圳的怀抱中 有一片神奇的红树林 宛如绿色的梦境,静谧而安详 高大的树木,肩并肩 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穹 叶子在风中,轻轻吟唱 诉说着古老而新奇的故事 阳光洒落,金色的光线 穿过枝叶的间隙 在地上描绘出,奇妙的图案 那是光与影的交响 海边,海浪轻拍沙滩 如同温柔的摇篮曲 红树林矗立于此,坚定不移 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天地 在这片绿洲,自然的奇迹 白鹭翩跹,海鸥翱翔 在蔚蓝天空下自由地歌唱 我深爱着这片深圳的红树林 它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礼物 蕴藏着快乐,蕴藏着美好 在我心中,永远璀璨夺目
#读特小记者#今天我来到深圳大剧院欣赏了深圳原创舞剧《咏春》。这场舞剧太精彩啦,像一阵旋风,把我卷进了一个充满侠义与梦想的世界。 一开场,舞台上的场景就像电影里的老香港,街道、店铺都很逼真。灯光一亮,演员们登场,他们的动作又快又有力,一招一式,看得我眼睛都不敢眨。我最喜欢的是叶问和其他门派掌门比武的片段,叶问的咏春拳,一会儿像流水一样流畅,一会儿又像闪电一样迅猛。其他掌门的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和太极拳也各有特色,螳螂拳的动作像螳螂捕猎,又快又狠;八卦掌的脚步轻盈,转来转去;八极拳刚猛有力,每一下都像是能把空气打碎;太极拳则慢悠悠的,却感觉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他们的对决,就像一场激烈的战争,看得我热血沸腾,忍不住和观众们一起鼓掌叫好。 除了精彩的武术动作,这部舞剧还有很感人的地方。叶问的妻子生病了,叶问不得不离开她去打拼,他们离别的场景,让我心里酸酸的。还有猪肉荣为了保护叶问,勇敢地挡下了坏人的枪,叶问抱着他痛哭的画面,让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从这些情节里,我看到了叶问的无奈和悲伤,也看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舞剧里还有一条关于电影剧组的故事线,虽然一开始我有点不太明白,但是看到后面,我发现这条线和叶问的故事紧紧联系在一起。剧组的人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努力坚持,这种精神和叶问练武、开武馆的坚持是一样的。这让我明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梦想,还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看完《咏春》,我对中国武术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喜欢传统文化了。我不仅看到了精彩的舞蹈和武术,还学到了很多道理,比如要勇敢、善良,要珍惜身边的人,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我以后也要像叶问一样,做一个有正义感、有担当的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