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冷嗖嗖,转年春打六九头。正月十五是龙灯会,有一对狮子滚绣球。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会,大闹天宫孙猴又把那个仙桃偷……”在第十九届文博会10号馆天津展区舞台,一人、一桌、两块板,名流茶馆的青年相声演员李鹏身穿长袍,即兴来了一段快板表演。随着上下翻飞的竹板,他笑眯眯地操起一口浓浓的津腔,演绎了一段数来宝《十八愁》经典片段。随着一声落幕式的清脆敲击,快板书表演告一段落。“好!”现场观众发出阵阵喝彩声,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李鹏收放自如、幽默诙谐的表演,让人恍若一秒穿越到天津卫,沉浸式感受地道的天津茶馆相声,品味传统曲艺文化的魅力。
▲在10号馆天津展位,名流茶馆的相声吸引了市民驻足围观。
名流茶馆是“相声之都”的文化地标
“数来宝是相声节目中的一个门类,这段十八愁作品源于京剧《打城隍》。”李鹏说快板早年称作数来宝,也叫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成,属于中国曲艺韵诵类曲种,新中国成立后,快板艺术取得了极大发展,形成闻名全国的三大艺术流派,即高派(高凤山)、王派(王凤山)、李派(李润杰),“而我就是李派的传承人之一,师从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之子李少杰先生。”
李鹏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打小听着相声长大,年少时就对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充满了兴趣。因为喜欢,十三岁的他拜师学艺,后在名流茶馆开启了相声表演生涯,至今已经入行24年。“开场诗、门柳儿、白沙撒字、太平歌词、单口相声、捧、逗、三人相声、要钱、双簧、口技、数来宝,是相声表演的十二项基本功,由传统相声老艺人一步步发展、引入相声表演当中的。”李鹏说相声表演练的就是嘴皮子功夫,学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做到曲不离口,有时候听到清脆的竹板儿声响起,他的手就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
▲在10号馆天津展位,相声演员李鹏现场指导小朋友使用快板。
天津人的童年都有相声的记忆,胡同里、马路边总能看到有人拎个收音机坐着放相声,孩子们一到放假就跟爷爷奶奶去茶馆听相声。李鹏说,天津是相声之都,一座很“哏儿”的城市,而名流茶馆就是文化地标。“名流茶馆始建于1991年,由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和戏曲理论家吴同宾先生共同发起,成为天津曲艺界名流切磋交流的场所。”李鹏说茶馆布局古色古香、典雅庄重,沿袭了老舍笔下的传统茶馆风格,数盏宫灯,有包厢和池座,池子内摆放长条桌,靠背椅,正中一个半圆形小舞台。
李鹏介绍说,名流茶馆是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第一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传统民俗特征的民间演艺茶馆,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还曾为名流茶馆题写匾额。“你所知道的著名相声演员,比如于宝林、杨少华、郭德纲等人,都在这里登台演出过。”
坚持天天演出 几乎全年无休
“天津是相声的根儿,这里的相声表演最具有中国特色,虽然说北京是相声发源地,但天津是发祥地,很多知名的相声演员都来自天津。”名流茶馆的相声演员吴斌说自己的父亲就是相声演员,从小受家庭氛围熏陶,耳濡目染走上了相声表演这条路,“民间有句俗语,来天津不听相声等于白来,来天津听相声必然要到名流茶馆。”
天津是中华传统戏曲的摇篮,相声是天津码头文化最具标志性的项目之一,讲究说、学、逗、唱,主要采用口头表演形式,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众多传统曲艺中在当代传播最广,群众接受度最高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相传光绪初年,一个叫裕二福的满族人来到天津,在北开市场“撂地”“画锅”说起了相声,此后经过发展、创作、传承演变为现在的相声艺术。
“我们名流茶馆自创立以来,组织成立以相声、鼓曲演唱为主的名流茶馆艺术团和越剧、京剧等地方戏曲团,目前形成了老中青梯次型演员阵容结构,在舞台上坚持天天演出,几乎全年无休,同时受到全国各地电视台、新闻媒体及相关单位邀请,赴全国各地进行巡演,推动了天津传统艺术的传承、传播、发展。”吴斌表示,名流茶馆艺术团演出内容与时俱进,传统、现代并重,雅俗共举,老少咸宜,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被誉为“具有津派儿相声风骨的职业相声团队”,“我们在为天津展台增加一抹欢笑的同时,也希望能利用此次文博会的平台扩大品牌知名度,广泛洽谈合作。”
(图片均由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原标题《竹板一响 瞬间穿越到了天津卫 名流茶馆青年相声演员现场演绎数来宝》)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张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