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绒花:一度仅有1人传承,如今“破圈”获新生
深圳商报记者 涂竞玉 文/图
2023-06-09 12:42

“蚕丝为肉,铜丝为骨”,南京颇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绒花,一直给人以温暖、美好的印象。始于唐代,古时为宫廷专用,后流入民间,才为大众熟知。然而几经起伏,一度濒临绝迹,现如今借着传统手工艺复兴潮,绒花重回众人视野。在第十九届深圳文博会江苏展区现场,南京绒花惊艳亮相。

6月8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匠人的一捻一旋间,一朵朵天然去雕饰的绒花绽放于指尖,眼前的南京绒花作品色彩富丽、造型精巧。为了更符合年轻人的喜好,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创立的南京梧翊凰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此次推出了更具现代审美的绒花作品,摆件、画框、团扇,形式丰富多样,也展现出绒花工艺的千姿百态。

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

南京绒花开启“新生”历程

秦始皇将“五色通草苏朵子”赐予妃嫔,鬓上绒花,花开不败;唐朝,绒花越发精细绝美,嫔妃间以之争奇斗艳;《红楼梦》里,它是贾宝玉常戴的“绒球花”,也是大观园的姑娘们为之“争风吃醋”的宫花。南京绒花,在历史文化的深处“永不凋零”。经历了悠悠漫长岁月,年轮为它增添了独有的传统文化的厚重之气。

记者了解到,2006年,南京绒花传统制作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南京绒花一度面临传承人数量不足——传承人仅有赵树宪一人的局面。

“南京绒花制作只能全手工完成,难以实现流水线式生产;创作经费、原料不足,创作空间受限;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始终不能实现平民化、大众化。种种因素,都导致南京绒花有失传的风险。”展会现场负责人对记者说。

“我们注重对绒花艺术、产品、形式的创新和突破。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个性和时尚感的作品。通过注入新的元素和灵感,使得绒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装饰品,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这些年,以赵树宪为代表的传承人一直在为非遗传播而努力。“我们尝试与知名剧集、品牌IP等各行各业跨界合作,进一步提升了绒花的关注度和市场机会。”

展会现场展品。

创新设计和精湛工艺引关注

据展会负责人介绍,赵树宪曾将绒花与首饰结合,将传统绒花工艺与金属掐丝工艺相结合,创作出“新点翠”首饰产品。在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挖掘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使原本薄弱的工艺美术行业提升抗风险能力。

在宣传推广方式上,南京绒花也大胆“破圈”。为进一步提高绒花的知名度,加入直播、短视频阵列,借势新媒体、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将绒花带入更多人视野;也在淘宝、微店等购物平台开通了店铺,并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线下方面,则与文旅场所结合,拓展更大的消费市场。

在赵树宪等绒花艺术家的积极探索下,绒花技艺将迈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如今,南京绒花正逐渐在国内外赢得广泛的关注,成为非遗项目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在深圳文博会这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上,南京绒花以其独特的创新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技艺,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瞩目。

新生力量传承绒花技艺

南京绒花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熟知,他们也积极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阵列中。如今,有90后的年轻人毕业后就踏入绒花制作行业,跟随赵树宪学习绒花技艺。网络上也涌现出了不少“年轻簪娘”,她们代表着年轻一代的审美观念,将不同技艺相结合,为绒花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不仅如此,赵树宪走进高校,组织开展南京绒花制作技艺“前世今生”的专题讲座,在年轻人之间播下了热爱非遗文化的种子。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当代生活相融合,使非遗文化得以保护、传承、活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岁月匆匆,绒花不败。凭借传承人的代代坚守,新生力量的前赴后继,南京绒花这一中国元素,将在世界秀场永不褪色。

(原标题《从传承仅有一人到“年轻簪娘”涌现 “破圈”开不败 绒花获“新生”》)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 涂竞玉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