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打造深圳北部文化高地,光明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表现抢眼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周宏博 通讯员 杨明玉 文/图
2023-06-07 09:12
收录于专题:北部中心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深圳市光明区围绕全面建设一座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宏伟目标,正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

光明区通过深入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区域文化品质,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及深圳北部中心提供强力文化支撑。

设在本届文博会主会场的光明区展场。

加速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业态深度融合

近年来,光明区以建设世界科学城为契机,紧跟世界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已形成了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智能传感器等“8+5”产业集群。光明区不仅为做大做强光明文化产业提供了优质的发展环境,还推动着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创意产业持续深入发展,同时也加速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业态深度融合,光明区文化产业基本形成了以文化相关领域为主体,文化核心领域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据统计,光明区文化及相关产业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22.87亿元,创造增加值55.97亿元。

已成为城市西部文化地标的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展现“文化光明”“活力光明”文化品牌形象

近年来,光明区精心打造十大文化品牌,推出了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光鸣艺术节等十个重大品牌文化项目,2022年共举办高品质文化活动100余场次,推动科学与艺术深度交融,展现“文化光明”“活力光明”的文化品牌形象。

其中,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已于2016年永久落户光明区,年均吸引110个国家和地区、6000余部短片参赛。光明区不断推动短片节“平台化运作+产业化布局”发展,鼓励内容创作生产、IP版权开发,谋划打造国际性短片展示、交流、交易平台。

光明区还充分利用区域特色文旅资源,积极开展文旅品牌培育。推出了光明乳鸽、非遗美食、光明钟表、喜德盛自行车等为代表的“光明美食”“光明设计”“光明制造”的“光明礼”品牌礼单,打造专属光明的文创品牌名片。

此外,光明区还积极谋划“十大文体设施”系列项目,打造一批高质量高颜值文体场馆,着力推动群众身边的文体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推出ITF国际网球大师赛MT400深圳站、“一带一路”深圳象棋国际邀请赛、2022年深圳市公路自行车精英邀请赛、2022首届深圳市马术公开赛等“十大体育赛事”,全年举办高端赛事20余场,运动活力闪耀光明科学城。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艺术集市成为市民群众的“心头好”。

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融入科学城建设

光明区加快文旅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融入科学城建设,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资源,从科学、田园、生态、人文等多角度谋划,出台了光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构建“一环六组团”全域联动发展格局,加快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打造“田园里的科学城”,建设大湾区都市田园休闲首选地、国际科学旅游目的地。目前已经形成了集都市农业、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和运动生活于一体的光明都市田园旅游区。2022年光明区接待游客总人数458.7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6亿元。

光明区还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发展模式,依托区内文旅资源,加快建设光明都市田园旅游区、迳口、红木古镇、时间谷等文旅消费区。同时,全力推进迳口古村创建深圳市第二批文化特色街区,谋划玉律温泉文旅度假区,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还通过举办光明都市田园美好生活节、幸福生活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发放文体旅游消费券,以及不断推出户外休闲、美食打卡、特色露营、亲子游玩等精品旅游路线,丰富“文旅+”多种业态,不断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提升消费新动能。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艺术集市成为市民群众的“心头好”。

演艺、娱乐产业实现业态创新和提质升级

随着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华强盒子等高端演艺场馆的投入使用,光明演艺市场迎来快速发展,胡沈员等一大批文化艺术名人纷纷入驻,演出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拔节而长,品牌成果显著,促进了光明区演艺、娱乐产业的业态创新和提质升级。

其中,光明文化艺术中心自2020年底投入使用以来,举办了音乐剧、舞台剧、话剧、音乐会等200余场,各类艺术活动80余场。舞蹈剧场《忒修斯之船》、中央芭蕾舞团《红楼梦》、音乐剧《白夜行》等精品剧目层出不断,爆款频出。其高颜值的外表更是成为网红打卡点,凭借优质丰富的文艺活动频频出圈创造深圳文化热点话题,逐步成为深圳北部地标式公共文化平台。

华强盒子文化中心SoFun音乐演出自2022年11月首演至今,举办了各类演出活动60余场,接待观众超10万人次。推出的Live House音乐会出道即成为爆款,不仅吸引了深圳本地和大湾区城市的音乐爱好者,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乐迷粉丝,共同在光明的土地上享受音乐的洗礼。

持续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和活化利用

光明区不断完善非遗和文物保护的项目展演、传承培育、多元化宣传等工作,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和活化利用,扎实推动全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目前光明区有不可移动文物57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其中市级非遗项目1项,区级非遗项目13项。

光明区积极探索文物合理开发。利用东宝中学(旧址)和陈氏琬璧公家塾两处革命旧址,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开展红色展览活动。推出文物为主题的文创周边产品,以文旅融合促进红色文化传承,焕发文物新活力。依托“公明墟”历史风貌区,计划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方式,谋划打造既有历史包裹感、又有现代都市感的“古墟新市”。

光明区不断梳理本土特色文化。开展23场特色寻访活动,拍摄制作《楼村》《古旧建筑》《余记·光明故事》等十余部本土文化系列纪录片,先后出版《新城旧事》《农场往事》《工厂故事》等寻找光明记忆系列书籍3本,其中,《新城旧事》《农场往事》被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编辑 刘思凡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周斐斐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周宏博 通讯员 杨明玉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