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特别策划|“第二个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金元浦
2023-06-06 10:03

提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金元浦

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文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与脉络,一是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起始与根本性的元哲学、元理念,影响后世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形成及其要素积淀;二是据此可以溯源寻脉,找出绵延不断的文化与文明的线索与脉络,找出其什么时候有挫折,有过失,有曲折,什么时候有上升、有变革、有跨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基础。今日中国是从五千多年文明中走来的中国,是从夏商周以来多元一体的大一统国家走来的中国,是在数千年政治制度、经济运转、社会管理、山河治理和物质营造中选择、删汰、创发的中国;是具有普济众生、民为邦本、仁者爱人、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追求万世太平的历史实践中书写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理念的中国;是诗、书、礼、乐、文、言、典、训无比丰富的文化大邦;是人类“童年”时代便已开始先发、先创、先立,并唯一绵延不绝的东方智慧。考古证明,中华文明将在进一步历史发掘中,回照更加深远的文明遗迹和人类历史。

纵观历史,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条从未断流的古代文明的长河。虽然历经五千多年的演变,至今仍然焕发着勃勃的生机。中华文化弘浩博大,流丽万有;克明峻德,修道以仁;克己修身,励志图强;劝学师圣,慎思明辨;品德藻神,安本守诚。中华文化的主流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人类在面对严酷的自然、纷争的社会所不得不焕发出的生存意志,而和而不同、和合与共则是在漫长的生存语境中生发的生存智慧。中国人把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视为文明的极高境界,是在漫长的多民族文明沟通、对话、交往中构筑、形成的人类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国人为什么被人称作是聪明智慧的民族?从体质人类学的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作为亿万年来多民族选择、绵延不断地融合和进化的结果,是无数代先民将其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聪明、智慧、精神、能力积淀、遗传下来的结果,是将这种理念、蓝图对象化、客观化为山河中国-历史中国-文明中国的实践结果。这是历史延续力、文明继发力和精神传承力的体现,是一种浸透在民族血脉中的基因,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文化基因。

什么是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基因的基本内涵,文化基因可以说是思想精华,理性思维、文化成果、精神追求的核心内容,成为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民族文化的深层肌理。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怎样构建中国特色的文明新形态?

道路选择。党的二十大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解构了以西方文明定义现代化的唯一路径,为人类文明谱系贡献了新样态。

观念转变与方法论变革。中国人民崇尚“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天下大同”,坚持文明互鉴、对话交往、协商谈判、共赢多赢的理念,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同各国人民一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将对话主义、协商互通、互利共赢的理念,来寻求国家间、民族间、区域间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作为基本原则,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绘和衷共济、天下大同的人类文明新图景。中华文化自始至终都相信,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具有共同性、共通性。

实践创新与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确立了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雄厚基底、绵长文脉、历史经验和精神积淀。我们的先人曾经创造出无比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今天,中国人民砥砺奋斗、勇毅前行,创造出新的文明境界。

人类文明需要塑造和构建,中华文明的发展仍然需要我们许多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不断向前推进,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标题《“第二个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周斐斐

(作者:金元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