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恢弘大气,贯通古都文脉。中轴线北延长线上,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筑似鼎如尊,硕大篆书“史”字高悬;再向北,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在青山绿水间。
6月1日、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都是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高度重视下建成的国家级文化地标。
2019年1月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成立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2021年3月,中国国家版本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列入“十四五”规划纲要。
历时三年建设,2022年7月23日,中国国家版本馆落成揭牌。
成立落成时间不长,两家单位却都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担负着赓续文脉、发展文化的神圣使命。
(一)
作为文明发展的结晶和文化传承的金种子,版本铭记着中华民族诞生、发展、壮大的演进历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国家版本馆,正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
在建筑设计上,典藏文化特色、中华文化特征在这里得到充分彰显;在遴选藏品展品时,中国国家版本馆坚持以文化价值含量为标尺,典藏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各类出版物版本、印刷版本、特殊版本、数字版本和外国版本,将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十大类版本资源纳入保藏范围。
精心设计、细致考量,只为建成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保藏足以传给后世的文化宝藏。
历史和文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范畴。
中国人自古重视历史研究,历来强调以史为鉴。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
中国历史研究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相关研究所为基础组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组建的第一个国家级历史学综合研究机构。
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贯彻总书记的要求,“讲好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已列入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主要职责中。
(二)
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华堂南广场,一尊石印章巍然矗立,上面镌刻四个大字:“赓续文脉”。
我国历朝历代都把版本保藏传承放在重要位置。汉代天禄阁、唐代弘文馆、明代文渊阁、清代四库七阁……专藏机构绵亘千年。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设成立,继承了这一光辉传统。
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习近平总书记又说,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在福州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在甘肃嘉峪关关城强调“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文化保护传承指明方向。
语重心长,责任重大。
截至目前,中国国家版本馆总分馆初步共入藏2500余万件(册)版本,其中不乏具有传世价值的经典版本。文化种子“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过重视学习历史、汲取历史智慧,要求共产党员具有历史思维。
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不过十几天,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习近平总书记就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作为领导干部加强理论修养的要求之一。
2021年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勉励广大考古工作者“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2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
……
传承保护,是为了固本开新。
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收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做好典籍版本收藏工作。
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道,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正式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期、“考古中国”项目等接续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复兴文库》建设等国家级历史文化项目聚合历史研究“国家队”力量……
4年多来,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被充分激发,一项项重磅成果迭出,新时代历史研究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从成立之初的关怀,到持续加以论述,再到此次连续两天的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视一以贯之,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情怀和高远的历史眼光。
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再到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规划下,一座座新时代国家文化殿堂相继落成,也成为展现文化自信、传承文化遗产、激活中华文化的崭新标识。
(原标题《鉴往知来 |总书记专程考察这两个文化地标有深意》)
编辑 郑蔚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高原 三审 甘霖
读特热榜
184岁,他叩开了港股上市大门 | 创新创业深圳人
2肖战、周深、单依纯、陈丽君等演唱!“湾区升明月”节目单出炉,今日19:40播出
3今晚,深圳多个地标为“爱”亮灯!
4三街拍住上!2025深港澳步行街中秋美食荟9月27日启幕
5奥运冠军刘诗雯点赞深圳的“新”与“快”:“这座城市与乒乓球运动一样,二者在‘新’与‘快’的理念非常契合”
6【直播预告】奋进的中国·我们的“十四五”|广东:南粤潮涌 向涛头立
7石破茂“谢幕外交”为什么选韩国?
8印度一集会发生踩踏已造成29人死亡
9读特早知道|郑钦文复出首秀获胜;福建舰进度远超预期;深圳地铁两条新线开通
10全球最大实体书店启用 “湾区之眼”震撼亮相前海 国庆文化盛宴等你来享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防台风准备不用手忙脚乱,总有人琢磨出省时又管用的省心办法——或许你有快速封窗的懒人技巧,又或许你总结了台风天必囤清单……这些防台风的实用经验,都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本期话题】#防台风准备大作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一定要专业吗?不,来鹏友圈放开“整活”,用夸张表情“追”台风走位、幽默语言输出硬核防台风知识,用有创意的方式解锁“台风预报员”新身份,让台风防灾知识悄悄“出圈”! 【本期话题】#台风预报员挑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挑战# 《等风来》 图一:9月22日17:40 听说有台风,我和妈妈去钱大妈囤点菜,谁知货架空空。 图二:18∶30 妈妈在网上订菜, 外卖小哥破天荒地隔了4小时送达,他们一定忙到飞起。 图三:22:00 家里的小猫咪不知道台风将至,惬意地趴着。 图四:9月23日8:00 因台风停课的我按部就班地居家学习。 图五:9:00 同学爸爸发了一个视频,不知哪里来的猴子爬到了闹市区的一棵树上,它是不是也预感到台风将至? 图六:11:30 在家,我也要开启我热爱的体育时间。 这是台风“桦加沙”来临前,一位小学生“等风来”的日常。🙃🙃🙃 未完待续。
百年工运·月满华章——大富社区工联会开展双节同辉游园活动 (通讯员:大富社区 张川梅)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正值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中秋国庆来临之际,观澜街道大富社区工联会于9 月 26日在共联都市智谷园区开展了以“百年工运·月满华章”为主题的双节同辉游园活动。大富社区工联会主席、共联智谷园区企业工会会员、职工群众等共150余人欢聚一堂,在欢声笑语中重温工会百年历程,共话团圆情谊,共贺祖国华诞。 在“互动游戏区” 里,套圈、投壶、丢沙包、蒙眼敲鼓、猜灯谜等项目也是热闹非凡,每个人都能 “一展身手”,领取自己喜欢的小奖品。有企业职工表示:“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今天这个亲子游戏特别好,既增进了感情,又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 大富社区工联会主席表示:“工会成立 100 周年,不仅是一个历史节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社区工联会始终与职工同心同行,未来,工联会将继续秉持 “服务职工、共建家园” 的理念,开展更多接地气、暖人心的活动,让工会成为职工最信赖的 “娘家人”,助力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此次游园活动不仅为企业职工带来了节日的欢乐,更凝聚了工会力量,增进了职工间的情谊。下一步,大富社区工联会将以成立 100 周年为契机,持续深化服务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为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让 “工会温度” 温暖每一位职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