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曾兄
作者:潘之江
音频制作、技术处理:邬运河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录音时间:2023年5月20日
//
读一首诗,品一盏茶,寻一份静,走进曾兄靓声读书会,让我们一起分享阅读及朗读的心得体会。
又到人间四月天
—— 写在小满
潘之江
小满通常是在农历的四月间。这个时候苦菜秀,麦粒满,蚕结茧,桑葚熟,春花万物恰在最成熟的时候。这里说的苦菜,古代是指茶叶。因为春末夏初,气候湿润,雨水充沛,茶树繁茂,这正是江南茶叶出品的旺季。当然,小满时节的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还有一桩更美的事,这个时候也是鲥鱼上市的时节。
据史料记载:鲥鱼本是海水鱼,每年暮春,到长江和钱塘江的淡水区繁殖,小鱼在江中发育成长,到了深秋时节,就顺流往下游去,最后游回大海。因此,春夏这短短几个月,成了江浙人民捕捞鲥鱼的大好时光。在江浙一带,吃鲥鱼还有要诀:就是勿要去掉鱼鳞。鲥鱼的脂肪多在鱼鳞下,如果去掉鱼鳞,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味和营养。在江浙,与鲥鱼相似的还有一种鱼,就是力鱼,主要生长在东海,味道也非常鲜美,因为产量高,就没有鲥鱼珍贵了。
明代文人文彭有一首《四月》的诗,诗中说:我爱江南小满天,鲥鱼初上带冰鲜。一声戴胜蚕眠后,插遍新秧绿满田。文彭是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儿子,是吴门的世家子弟,他对江南的理解,可谓是透彻得很。说起江南的小满,他口中的第一样东西,就是鲥鱼,这实在是有趣,可见也是一位美食家。不过,如果你稍微多了解一些鲥鱼,你会发现,文彭这样说,确实也不无道理:这就像是立春食五辛、重阳吃螃蟹一样,是苏南浙北人的专属,是融入了基因里的味觉记忆。明末另一位名叫方文的诗人,也曾多次描绘江东人民捕食鲥鱼的场景,他曾在一首诗中说道:家在江东春水边,杨花落后此鱼鲜。白于笠泽银丝鲙,肥似襄阳缩项鳊。这里的江东是钱塘江的萧山一边。
可见人间四月天,不仅是景美、食美,还有诗美。
朗读者 曾若明

曾若明,汕头市人,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深圳保利剧院首任总经理,深圳曾兄靓声戏剧艺术表演工作坊创始人。现受聘于深圳文体旅游局重大项目办公室(新歌剧院项目组)高级顾问。
作者 潘之江
潘之江,资深文化人,籍贯浙江绍兴,正高职称。早年在浙江工作,1993年调入深圳。近年主要从事昆曲艺术、读懂中国画、辨证看艺术、24节气习俗等专题的研究。
音乐制作人 邬运河
广东省录音师协会会员,从业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记者。长期从事音乐编辑、录音与制作。众多节目作品获得全国、省、市各类奖项。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