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城市化,重塑新东莞
东莞+
2023-05-15 20:11

上周五,东莞高规格召开以深度城市化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

那么,为什么要开这个大会,提出要以深度城市化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021年成为全国第十五个拥有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之城,同时跻身特大城市,连续6年入围新一线城市。但耀眼“光环”的另一面,是城市建设水平与“双万”城市的地位不匹配、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需要东莞树立新的城市思维,把深度城市化作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

▲东莞推动深度城市化,将努力建设一座设施完善、文化浓厚、环境优美、开放包容的城市

树立新的城市思维

上周,河南省党政代表团来到东莞考察调研。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首席评论员夏继锋因此第一次与东莞结缘。

为什么是东莞呢?在这里,夏继锋听到一个小故事,改革开放初期,东莞老一辈的镇领导背着水壶、带着干粮,冒着风险去香港“攀亲戚”,他们用真诚和执着打动了不少香港的老板。1978年7月,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正式开业,东莞由此起跑。

夏继锋说,东莞的面积其实仅仅相当于河南的一个中等县,它的地均GDP甚至超过了北京和广州,仅次于深圳和上海,是实实在在的“寸土寸金”。在东莞,夏继锋不仅了解到东莞有散裂中子源这样的“国之重器”,还考察了松湖智谷这样工业上楼的“产业航母”。

▲松山湖科学城

如何让城市的“闲置存量”变“优质增量”,如何对城市空间进行立体式开发,最大化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这是河南党政代表团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东莞当前正在破解的一道命题。

东莞从改革开放前的农业县发展为如今的千万人口、万亿GDP特大城市,以占全省1.4%的面积和8.3%的人口,贡献了全省8.73%的GDP。四十余年间,东莞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完成了从农业大县到制造名城的跨越,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到92%,但也留下了土地消耗过快、空间布局分散、职住形态混杂等弊端,城市格局、空间形态、城乡风貌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广东四小龙”“世界工厂”“制造之都”“国际制造名城”……这些外界在不同阶段给予东莞的“标签”,肯定了东莞这座城市在产业思维处于引领位置,甚至走在全国前列。但走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导致了东莞的城市建设管理很多是以工业生产需求为导向。大家最直观的印象,是工业区和居住区混杂现象较为突出,马路经济比较明显,造成空间零散、功能凌乱,不少城市基础设施的科学布局和人性化考虑不足,体现出东莞在城市思维方面需要大力补齐短板和硬伤。

让东莞人记忆深刻的是,在200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目标之后,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5年,东莞以每年投资过百亿元的气魄,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开始了城市化“急行军”,锻造自己的新城市中心。至2006年,东莞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以东莞大道、东江大道、松山湖大道、东部快速、常虎高速、环城路的建成为代表,“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以行政中心广场为核心的新城市中心区成为东莞最具特色的标志性片区,“三位一体”的大城区初步形成,依山傍水格局基本成型。

这一波城建热潮,让东莞吃了很多年“老本”。此后也推出了不少城建亮点工程,但总体上还是不成体系。2018年以来,东莞相继启动“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和两个“千日攻坚行动”等,弥补了不少短板,但离深度城市化还有一定差距。

迈上“双万”新起点后,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产业发展和人才招引的新追求、千万市民的新期盼,对整个城市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因此,东莞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推动城市工作的根本遵循,弘扬先辈们“背着水壶、带着干粮,冒着风险去招商”的敢想敢干的优良传统,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魄,树立起新的城市思维,全面梳理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短板和制约,大力推动新一轮城市建设。

▲海滨湾新区

掀起城市空间革命

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基础保障。

过去,市镇村组“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开发模式,使各镇街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时至今日,东莞的城市发展空间治理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东莞市土地开发强度高,全市建成区占比已达54%,产业空间碎片化严重,随着“三旧”改造项目拆迁标准不断攀高,“吃肉留骨”现象显现,导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前后失衡,规划实施不可持续,大产业空间和大公共设施项目部署难落地等局面,进一步挤压全市的产业空间,影响东莞制造业的未来发展。

与此同时,周边城市强化政府整备,在全省乃至全国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东莞的破局之道何在?

唯有直面真痛点,才能闯出新天地。核心就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道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总抓手,以存量空间为主战场,启动空间革命的大幕,由政府强统筹强主导冲在一线,拆除整备大连片空间,以拆成地,以地引产,以产塑城,以城留人,以人兴城。一场城市攻坚革命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莞城老街

要“弥合”散装式、碎片化的城市空间,打破镇界、村界的局限,齐心协力拓出连片空间。这次大会,提出要构建高质量产业空间,以统筹发展和利益平衡改造模式,推动市、镇、村、企共赢发展,打造60个现代化产业园,其中打造六大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5年内准备10万亩连片低效产业空间,整理释放3万亩产业净地,构建1.5亿平方米高品质工业上楼空间,建设3000万平方米低成本产业空间,集聚资源,静待风口。可以说,这60个现代化产业园区,是东莞空间革命的起点,接下来每个片区单元将不断扩展新的片区单元,不断增加片区与片区之间整合链接,最终全面重塑东莞空间结构,实现重点突出、格局优化、布局合理的崭新城市。

要进行城市空间革命,大量城中村、半城中村以及老村是东莞绕不过去的考题。大会提出构建高质量的村居空间,改造90个旧村。5年内全面改造30个,以拆为主、重塑城市功能形态;整治提升30个,拆治兴并举,提供低成本生活空间;保护活化30个,绣花式微改造,打造体现乡愁的特色空间。

在这场空间革命中,东莞还将拿出破釜沉舟动真碰硬的决心和魄力,通过建立资源有偿使用新机制,让空间资源分配更科学。通过打造“三旧”改造新体系,让市级统筹规划更有力,通过重组审批改革新流程,让项目落地建设更高效,进一步强化政府有形之手的主动作为,调动市场无形之手的参与热情,为大空间、大产业、大发展,强化资源要素支撑。

掀起城市空间革命,东莞只此一路,别无他途。

▲东莞CBD中心公园

坚持人民城市之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如果说快速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人口和产业结构的城市化,那么深度城市化阶段则致力于全方位地提升城市的品质,实现城市在功能、制度、文化、环境、社会建设上的“转型升级”,这既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东莞的城市建设最终是要为东莞1000多万市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东莞位列全国14座特大城市第二位,有1054万的常住人口,实际管理人口达1400万;户籍人口仅有278万,是全国外来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之一;全市人口平均年龄为33.4岁,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16-35岁青年群体总人数约575万;产业工人超过500万。这些数据显示,东莞是一座“外来人口多、年轻人多”的特殊人口结构的城市。

因此,东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打造更多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让市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在形态、功能、品质等方面的变化,尤其满足好青年人才、产业工人等多元化需求,着力推动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

▲东莞城区风貌

大会提出,未来5年东莞推出总投资约7000亿元的60个深度城市化品质提升重点项目,推动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都市核心区20大重点片区的开发建设。中心城区将全面实施“黄金双轴”战略,沿东莞大道时代发展轴打造湾区都市空间脊梁,沿鸿福路山水文化轴打造东莞城市精神家园,推动20大交通干线工程建设,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新增约131公里,高快速路网规模新增约78公里,推动20大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精品项目。

“弱者安,城市才安”。我们的城市不能只有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更应该是一个有个性、有体温的生命体,一座有气质、有内涵的高品质城市,一座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生存和发展机会,可以安全而有尊严地生活的城市。

东莞推动深度城市化,将努力建设一座设施完善、文化浓厚、环境优美、开放包容的城市,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都能够在东莞实现个人价值、成就人生精彩,让人才和企业来了就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和全方位保障,不断提升在东莞工作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图片:东莞图库/程永强 陈栋 陈帆 梁浚锋 翟嘉欣 滨海湾宣供图)

(原标题《政知工作室|深度城市化,重塑新东莞!》)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王越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