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对城市、国家、民族而言,阅读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作,绝不只是一时的热潮。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世界开拓进取,不断增强深圳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深圳的国际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必须锲而不舍、上下一心,把全民阅读深入推进、持久开展下去。
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杭州开幕,深圳也举行了“共读半小时”“芳华万卷 阅见春天”等多个活动,再次点燃了市民的读书热情。虽然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已经过去,但读书这件事本身是一件需要长远坚持的事情。
通过全民阅读持续推广,深圳市民的文化水平、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图为2023年粤港澳“4·23共读半小时”深圳主会场活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图
阅读塑造市民文明举止,培养高素质国民
阅读是提升市民素质的基础。市民的文明举止能直观地体现一座城市的形象。举止文明,就是其“言谈举止”既要合乎现代文明守则,也能合乎“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要求。言,就是说话谦和;谈,就是平等友善;举,就是举手投足都能既展示自己的形象和人格,又能让人看出文雅的修养;止,就是对于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坚决不为。同时,要以法治为灯塔,成为文明的指引;以法治为框架,搭建文明的高地;以法治为戒尺,惩戒不文明行为;以法治为春风,使所有人沐浴其中。城市文明要从市民的一言一行抓起,而全民阅读则是提高市民素养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和抓手。
读书是提升个人气质、塑造“三观”的最有效途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中国古代,读书最基本的作用在于“修身”,以无限接近“君子”“完人”的方向推行教化。比如,屈原看重的“内美”“修能”,涵盖了人性天然的善与德、丰富的知识、内政外交才能、文艺创作才华等,这些都是古代知识分子希望通过读书获得和培育的。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那么人以什么为本?笔者认为,人以“仁义礼智信”为本。而“仁义礼智信”怎样获得?最根本的,就是要好好学习、读好书,不仅要广泛地读书,吸取更多的精神食粮,更重要的是精读经典好书。
阅读涵养市民“精气神”。城市崇尚阅读,阅读改变城市,这种改变来自于文化氛围对市民的熏陶。对个人而言,阅读培养人强大的好奇心、想象力、自主思考能力和独特个性,有助于完善自身发展;对城市而言,阅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着高质量的城市文化气质。而高质量的城市文化又推动身在其中的市民,不断开阔视野,改善思维品质,提升人的创造能力和文化品位,引导市民积极向上、涵育精神,成长为高素质国民。“在浸润了书香的土地上栖居,才能享受诗意盎然、和谐雅致的心灵之乐”,这是深圳人在深圳生活的最大感受。
“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阅读让深圳这座从边陲小镇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感受到它对城市文化生长、城市文明发展以及市民素质提升的推动作用和基础作用。
阅读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阅读是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最重要、最基本的载体。它不同于唱歌、跳舞等其他文化权利只涉及一部分人,而是涉及到每一个人。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就需要从保障市民的阅读权利做起。
文化权利包括文化享有的权利、参与的权利、创造的权利和创造成果被保护的权利,这些权利无一不与阅读有关。为保障市民的阅读权利,2016年深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为阅读立法,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以法治手段保障市民文化权利。
深圳的城市文化发展也始终致力于实现市民文化权利。20世纪80年代,深圳“勒紧裤带”兴建八大文化设施,其中就有深圳图书馆;2006年,深圳建成全国第一家24小时书吧;2000年首创的阅读文化品牌“深圳读书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3届,不断满足市民读者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深圳多年来持续推进阅读推广工作,形成了这座新兴城市独特的阅读文化和书香氛围,并于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荣誉称号。
同时,深圳建市40多年来,从早期移民文学、打工文学,到蔚为大观的城市文学书写,也见证了市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海天出版社出版的《花季·雨季》,曾获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图书奖,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的“青春之歌”;严凌君主编的《青春读书课》系列丛书,在全国语文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深圳学派”系列丛书的不断壮大及其影响力的提升,也体现着城市文化发展上的澎湃思想动力。这些都是在阅读推广下取得的成就,也体现着阅读的力量。
深圳的实践表明,全民阅读不仅实现了市民文化权利,还增强了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圳要坚持以阅读为抓手,保障好、实现好市民文化权利,持续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阅读彰显国家文化主权,坚定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权,往往需要通过这个国家的超大型城市和有文化代表意义的城市去实现和体现。比如,纽约之于美国,伦敦之于英国,东京之于日本,等等。中国文化主权的彰显也不例外。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维护、弘扬国家文化主权的责任。“深圳学派”主张“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这本身就蕴含着弘扬国家文化主权的精神和意义。
阅读让深圳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唯一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用了短短30多年时间,不光“让城市因读书而受人尊重”,还让阅读成为讲好深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桥梁。深圳全民阅读发展实现了一系列全国“第一”“率先”“首次”,探索了一系列“先行”。比如,第一个在全国开展大型群众读书文化活动,2000年创立“深圳读书月”,被业界称为全国全民阅读的“起因”和“品牌”;第一个在全国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第一个提出建设“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战略布局;全国第一座以“书城”命名的新华书店——深圳书城,于1996年正式开业;成立国内第一家阅读联合组织——深圳市阅读联合会;开展全国第一个由群团组织与社会组织联合推动的儿童早期阅读项目——“阅芽计划”;开创全国第一个由政府牵头组织的“阅读推广人”培育计划,等等。深圳将继续发挥“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先行引领作用,坚持“以书为媒”讲好深圳故事、中国故事,并进一步将中华文明的故事书写下去、传播开去,传颂全球、生生不息。
阅读让中华文化世代相传。正是由于中国源远流长的读书传统,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河里,中华文明一直闪烁着独特且耀眼的光辉。中华民族曾是世界上最热爱读书的民族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哲人提倡;技术支撑;科举制度。中国历代圣人先贤无一不提倡读书。比如,孔子在《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且,《论语》一书提到“学习”的内容有近50次,可见《论语》将“学习的重要性”置于空前的重要程度。荀子、朱熹等也都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正因读书好学,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强大的。
中国的印刷术让读书从达官贵族走向平民百姓,对文化传播与阶层流动作用显著,且比德国古腾堡早了约400年。在当时,中国的知识普及程度独步于世界。而科举制也是中国的创造,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打破阶层固化、促进人才流动最为公平有效的途径,由此催生出与之相关的阅读文化传统。回望历史长河,相关的典故、诗文比比皆是。
阅读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有重要的塑造作用。从深圳城市文化发展上创造的成绩来看,阅读、学习让深圳通往未来,其价值意义涵盖了对中华民族阅读传统的追溯和致敬。另一方面,深圳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阅读氛围,更直接回应了近年来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成为驱动深圳发展的强大动力。
全民阅读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彰显国家文化主权的基础工程。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场伟大的全民族学习运动,是一场世界文明的对接和学习。全民阅读就是这场全民族学习运动的基本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度体系的创新,科学知识的进步,扩大发展的空间,拓宽民族的视野,这一切,都与阅读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今天,中国正在走向复兴的关键点上,全民阅读就有了更加迫切和重要的意义。
阅读促进世界城市文明交流互鉴,展现城市风采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需要建成世界城市文明互鉴交流的标杆。而在全民阅读事业上,深圳则需要以阅读为媒,推动世界各地城市文明进行跨越城际、国界、语言、肤色的对话、交流与互鉴。
阅读深化区域共建。全民阅读事业的推广,推动出版业、设计业、印刷业、策展业等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提供了支撑力量,也为城市和区域之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内容。比如,2021南国书香节暨第三届深圳书展,展销了来自国内外500多家优秀出版机构约22.3万种、120万册精品图书,让深圳的出版机构在交流学习中,积累打造国际精品图书展的经验。
阅读激活跨国联动。围绕“阅读”的跨国联动,是深圳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一大亮点。2015年第十六届深圳读书月开启首届“阅读双城记”品牌活动,与英国爱丁堡开展阅读文化交流;2019年“深圳·维也纳双城文学论坛暨国际城际阅读联盟”亮相,中外作家、翻译家、学者畅谈国际文学与阅读;“第二届阅读双城记2020深圳·柏林城际交流活动”,邀请德国诗人汤姆·布雷塞曼,与国内知名作家交流中德文学与阅读。
当前,深圳要继续向世界先进地区学习,不仅要借鉴学习宝贵经验和文明成果,也要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深圳故事。
阅读激扬时代精神,创新时代观念
阅读激荡观念创新。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40余年的发展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建设上的奇迹,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奇迹。而深圳人在奋斗与学习中积淀的深圳观念、深圳精神,“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来了就是深圳人”等十大观念,从深圳传遍大江南北,辐射到全国各地,影响并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改革开放进程。
因而,深圳观念、深圳精神不是普通的城市精神,它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改革开放的精神代表。要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深圳观念、深圳精神的梳理和创造中来,锻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观念、新风尚,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阅读赋能“文化立市”。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全民阅读作为推进“文化立市”战略的基础工程,在全国率先将全民阅读提升到市委、市政府决策规划范畴,作为城市重要的战略选择。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推动全民阅读在深圳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而“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媒体支持”的全民阅读活动“深圳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能动性,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凝聚了更广泛的力量。
对全民阅读的持续推广,表明了这座新兴城市的高尚追求、高贵品质。用读书压制浮躁,用读书祛除粗俗,也成就了深圳城市文化的浓郁书香氛围,及其文明、现代的品位。观念引领实践,要持续推广全民阅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观念的支撑。
阅读驱动产业创新,繁荣城市文化
阅读是创新的发动机。最原始的创新来自思想创新,这就是思想引领,而思想引领的源头则是阅读,阅读是整个创新过程链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又是创新孕育的过程。从全球范围来看,阅读指数和创新指数成正比,竞争力强劲的城市/国家往往是爱读书的城市/国家。阅读能培养出与创新息息相关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人文精神,能进一步锤炼人们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阅读推动城市发展,是城市乃至国家创新力、竞争力的关键来源。
深圳在阅读推广领域的长期努力,取得显著成效,在居民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数字化阅读等指标上,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度深圳成年居民的综合阅读率为94.2%,比国民综合阅读率(81.6%)高出12.6个百分点;深圳成年居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的接触率为84.2%,比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79.6%)高出4.6个百分点;深圳居民人均年度阅读纸质图书6.33本,比全国水平(4.76本)多了1.6本;深圳居民人均年度阅读电子图书11.66本,是全国水平(3.30本)的3.5倍。
深圳既是“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又是当之无愧的“创新之城”。连续多年发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研究报告》显示,深圳在双创综合指数、注重双创环境综合提升、双创资源开发配置力度、双创价值与社会成本平衡等方面居全国领先。深圳“双创”之强和深圳政府的自觉、民企的活跃、高科技的优势密不可分,也较大程度得益于深圳市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用”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如邬书林所言:“你看世界各国,凡是那些善于读书的民族,会读书的民族,重视读书的民族,都是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国家。”
2022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第四次位居全球第一,深圳企业华为仍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申请人,在2022年公布了7689件专利申请。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显示,深圳创新能力指数在103个创新型城市中连续第四次排名第一。
通过全民阅读持续推广,深圳市民的文化水平、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城市阅读与学习的成效直接作用于城市发展,不但充分体现在深圳经济特区4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上,还将持续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强力赋能。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定位是“先行示范”与“创新之城”。只有建设具备强大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是深圳文化产业创造的发展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义显著。2022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6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8%,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深圳市文化产业高质量规划(2021-2025)》进一步指明“文化+”规划的发展方向,即通过增强两大核心动能、强化五大发展支撑、实施四大行动、打造十大增长极,形成深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对城市、国家、民族而言,阅读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作,绝不只是一时的热潮。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世界开拓进取,不断增强深圳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深圳的国际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必须锲而不舍、上下一心,把全民阅读深入推进、持久开展下去。
(原标题《全民阅读涵养精气神提升文化软实力》)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朱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