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古墟火出圈 引游客竞相打卡
深圳晚报记者 余瑶 实习生 宋家哲
2023-04-22 11:01

观澜古墟又称观澜老街,位于龙华区观澜街道新澜社区,是目前深圳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具浓郁客家风情特色和商业文化的清末民初墟市。2019年,为向民众展示客家传统民俗风情及传统建筑魅力,龙华区决定对观澜古墟-贵湖塘老围片区进行保护性开发。

2020年3月,观澜古墟被列入深圳市历史风貌区(第一批)保护名录。2021年6月,广东发布了第二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深圳观澜古墟商埠游径是深圳唯一上榜的游径。今年初,修缮后的观澜古墟正式对外开放,引来大量游客竞相打卡。

两名身着旗袍的女游客正在拍摄视频。 深圳晚报记者 余瑶 摄

古墟变身网红景点

在客家民间的口语中,一般将乡镇称为“墟”,把约定俗成的市集交易日称为“墟日”,而“墟市”便指定期集市。观澜古墟不少商家原是归国华侨,因此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观赏性极佳。

到了周末,观澜古墟人流如织,不少游客拍照打卡。转过墙角,零星的鼓声传来,游客们等待着乐队表演。一组粉色的架子鼓摆在坡顶单层民国古建筑门廊下,高高的门洞上方有两扇窄窗,左侧门洞上方写着“宝安县利源侨批局”。与之相对的是写着“人民邮电”的二层碉楼。一瞬间,人声鼎沸采购洋货的繁荣市集场景穿越百年,与眼前的游客们重叠。

▲4月8日,正值周末,观澜古墟观澜大街人流如织。 深圳晚报记者 余瑶 摄

“电影感”“好出片”“骑楼”是热门社交平台上网友晒出观澜古墟相关照片时提到最多的关键词。观澜大街路旁布满了时下流行的手工作坊,大部分商铺仍未开放。卖布街挂满整面墙的“脸谱雨伞”和头顶长满玫瑰的“鲜花女孩”抓人眼球,蜿蜒的内巷里,两名身着旗袍的市民正支着三脚架拍摄舞蹈视频,引来路人驻足。

位于观澜古寺旁的四层洋楼“澜阁”是古墟最闪亮的明珠,也是游客必经之地。而名为“公益酒家”的澜阁有着通体红色的建筑外墙,每层都有罗马柱栏杆、西式凹阳台、被称作“红楼”。游客们喜欢围坐在古榕树旁,与焕发新生的“红楼”合影。

观澜古墟一角。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期待古建筑激活区域活力

观澜古墟内现存碉楼15座,商铺100多间,客家居民楼和西洋民居楼数百栋,建筑总面积达21073平方米,主要为清朝及民国时期岭南客家风格的一类、二类、三类、四类的古建筑。

▲观澜古墟内,客家文化古建筑群经保护性开发重焕新生。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墟市作为市井文化的载体,通过对其建筑特征及人文风貌的研究往往能窥见其地域经济的独特性。多年来,不少学者针对深圳市客家文化古建筑群进行了研究,2014年,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顾蓓蓓便针对观澜古墟发表过名为《历史街区的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对深圳观澜古墟的设想》的论文。

数年过去,观澜古墟再次开放,顾蓓蓓对于古墟发展也有了新的看法。顾蓓蓓表示,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开发首先要确保能呈现其繁盛时期的建筑特点及人文面貌,观澜古墟无论是商住两用的骑楼还是兼具防御功能的碉楼,其独特的内部装饰风格、材料和布局都能看出当时作为交通枢纽的繁荣盛况。其次,古建筑再生应当通过功能活化和多种城市设计手法对历史元素进行再利用、培育新文化,使历史街区成为新的触媒点,带动或激发区域活力,而不仅仅是一个“文物”。对于龙华而言,古墟再生是城市升级的一部分,应符合城市发展的整体趋势。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机就是要找到一种人与建筑的平衡,连通过去、现在与未来。

(原标题《观澜古墟火出圈 引游客竞相打卡》)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刘思敏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余瑶 实习生 宋家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