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监测显示:九寨沟灾后3年水体环境逐渐恢复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08-08 12:38

自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发布恢复重建三年后(2017-2020年)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的“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与评估结果。

遥感监测和实地考察显示,经过三年恢复重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水体环境正在逐步恢复往日风采,但遗产地的旅游活动仍需防范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通过2020年6月3日遥感影像对水体的解译显示,遗产地的水体面积约为220.79hm²。

专家介绍,九寨沟地震发生后,诱发了大量同震滑坡,主要分布在日则沟,其中五花海的水体变得异常混浊。经过三年的恢复重建,海拔2472m的五花海形似一只开屏的孔雀,其长520m,最大宽度260m,面积8.47hm²,在藻类和钙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湖水色彩丰富。五花海湖水较浅,其底部藻类中的叶绿素对太阳光的反射和红光散射作用比较强烈,显示出五彩斑斓的色彩。

△2017年8月10日的遥感影像显示,震后五花海水体受到滑坡严重影响(左);2020年6月9日的遥感影像显示,经过近三年的修复,五花海水体景观已恢复昔日风采(右)

同时,该研究团队通过高精度无人机数字正射影像进行九寨沟核心遗产点水体面积精细提取,解译得到经过三年的恢复重建,其他海子水体面积也逐渐扩大,景观逐渐恢复昔日风采。

针对九寨沟丰富的自然景观,研究团队利用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对重要的大型遗产场景进行全方位的空间信息采集;利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对遗产场景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对遗产场景负载的纹理信息进行采集;综合雷达扫描数据和无人机航测影像,对遗产场景进行几何建模和纹理图像处理,初步完成重点遗产点场景高精度数字模型的构建。通过开展科学监测和评估工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遗产点科学有序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植被生态和水体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

编辑 秦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