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提振发展信心 汇聚奋进力量

洪向华 李梦珂
2023-04-11 07:57
摘要

衡量一种制度是否有效、是否管用,关键在于其治理效能和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

提要

衡量一种制度是否有效、是否管用,关键在于其治理效能和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从治理效能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使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生动诠释了中国快速发展背后的“制度密码”。

立足新起点新阶段,必须把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民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增添发展的信心与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世界宣示了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信心和必胜决心,向世界展现了我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姿态和磅礴力量。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立足此关键节点,今年全国两会延续团结奋斗的主基调,释放出了我国发展稳中求进、前景光明的强大信心。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前进道路上必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全党必须坚定发展信心,厘清提振发展信心的底气所在、明晰提振发展信心的关键抓手,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增强历史主动,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在新时代新征程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努力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不断取得发展主动、赢得发展优势。图为“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行走进华为展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摄

1

何以可能:提振发展信心的底气所在

源于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初心和使命、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的,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过程中形成和巩固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走在了时代前列。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盘星”“压舱石”。立足新的方位,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源于显著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人的存在和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的壮大前进,都需要强大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就是制度竞争,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华文化根基、符合中国实际、人民衷心拥护的伟大创造。衡量一种制度是否有效、是否管用,关键在于其治理效能和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从治理效能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使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生动诠释了中国快速发展背后的“制度密码”。从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层面来看,面对世纪疫情的大考,我们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交出了最好的“中国答卷”。疫情之下,“中国之治”彰显了我们制度建设所内蕴的强大组织力、协调力以及执行力,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完成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必须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科学融通“制”与“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臻完善。

源于科学的理论指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回答时代课题、紧扣时代脉搏,结合新的实际,推进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注重理论武装、推动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迈入新的历史征程,必须持之以恒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2

何以可为:提振发展信心的关键抓手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内容的新发展理念,为激发创新活力、厚植发展优势、提振发展信心提供了根本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要求之一。一方面,要加快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行动纲领、具体思路和工作举措,增加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新发展理念为行为标尺,自觉对照检验各方面的工作实效,努力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不断取得发展主动、赢得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贯彻新发展理念涉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全面破难题、创机制,构建兼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体制机制,确保新发展理念对准问题、纵深推进,用科学的思路、科学的方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增强发展信心和定力,根本出路就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坚持问题导向,深刻认识新征程新阶段中,全面深化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统筹谋划好各领域的改革,完善改革落实机制,确保改革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加大改革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其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打造公平正义、有序稳定的市场环境、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市场体系。再次,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不断增添中国经济发展新活力、新动力。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当前,我们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立足新起点新阶段,必须把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民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增添发展的信心与活力。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奠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不断做大社会财富“蛋糕”,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满足人民需要。其次,强化制度建设,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更好地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心同向、推动经济稳步增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坚持和改革基本收入分配制度,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再次,建设精神文明家园,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绩。

【洪向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李梦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原标题《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提振发展信心 汇聚奋进力量》)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陈晨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