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数字化保护,聘请顾问导师,举办文创大赛……记者在4月10日举行的第五届非遗高峰(春季)论坛上发现,曾经传承困难、濒临消失的传统非遗项目,不仅在各方努力下得到了抢救性保护,还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以创新之力让传统非遗项目重新焕发生机。本届论坛由深圳市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主办,罗湖区文化馆承办。
据悉,作为非遗保护方式的一种,抢救性保护以科技为手段,将濒危遗产或年事已高传承人的非遗项目通过影像文字等形式进行数字化留存。活动现场摆放着的抢救性非遗保护项目二维码十分显眼,参会嘉宾只需扫一扫便可了解到非遗项目的相关介绍,观看非遗影像资料。
来自罗湖区的非遗项目树叶吹奏技艺是本届论坛的重点抢救性保护对象,其项目传承人卓忠明激动地表示,自己传承的非遗项目通过抢救性保护被更多人了解,这让他看到了坚持下去的动力与希望,“现在科技发达了,以前无法保存的非遗技艺再也不受时空条件、技艺类型的限制,传统非遗项目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永久保存下来了!”
论坛现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为玉雕金银错技艺张建忠、陈氏錾刻技艺陈志忠、邢窑白瓷成型与刻花技艺张曾沭、传统中式插花技艺龚玉双、古埙制作技艺张埙5位非遗技艺传承人颁发非遗顾问聘书,为罗湖区文化馆非遗办主任丁振远颁发非遗导师聘书,并授牌成立了4所传习基地,共同致力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推广。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所长蒋波告诉记者,研究所还将通过举办非遗文创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让非遗通过创新方式拓展功能属性,增强非遗文化价值,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做更多探索与尝试。
编辑 李依林 二审 麦苗茵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