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龙岗发现这种“致命毒物”!

深圳龙岗疾控
2023-04-09 17:27
摘要

近日,疾控部门在龙岗区嶂背郊野公园发现了这种“致命毒物”

最近

深圳气候潮湿、雨水充沛

各种菌类生长迅速

是野生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

近日

疾控部门在龙岗区嶂背郊野公园

发现了这种“致命毒物”

这就是在深圳见得最多的毒蘑菇致命鹅膏——白毒伞,它被称为蘑菇界的“毒王”。在梧桐山、凤凰山、银湖山、碧岭等地方都有它的身影。

去年龙岗区也发生过

误食白毒伞导致的中毒事件

市民误食白毒伞进ICU,最终死亡

去年2月龙岗区某市民在野外采摘了10朵白毒伞,回到家里做了一锅蘑菇汤与家人一起食用,大约6小时以后,两人都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症状,经治疗一人病情稳定,另一人病情较重,最终死亡。

这么毒的蘑菇

吃了真的会“要命”

大家一定要注意

然而

最近龙岗又出现了些

看起来“很神奇”的蘑菇

它们有些三五成群

颜色与泥土融为一体

有的蘑菇菌盖边缘

则出现了诡异的黑边

它们仿佛被火烧过

似乎融在了一起

这些神奇的蘑菇是什么?

其实

这些蘑菇是鬼伞

鬼伞家族里有很多种,野外生长的大多是墨汁拟鬼伞(墨汁鬼伞),或者晶粒鬼伞、刺毛鬼伞、庭院小鬼伞,大多都是毒蘑菇。

野外的鬼伞长什么样?

墨汁鬼伞

菌盖直径3.5cm~8.5cm,初期卵圆形,后渐展开呈钟形至圆锥形,成熟时盖缘上卷,开伞时液化流墨汁状汁液,有褐色鳞片。菌肉薄,灰白色。菌褶弯生,密,灰白色至灰褐色、黑色。菌柄长3.5cm~8.5cm,直径0.6cm~1.2cm,白色至灰白色,空心。担孢子7.5~10x5~6μm,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光滑,深灰褐色至黑褐色,具有明显的芽孔。

晶粒鬼伞

菌盖直径2cm~4cm,初期卵形至钟形,后期平展,成熟后菌盖向上翻卷,淡黄色、黄褐色、红褐色至赭褐色。幼时有白色的颗粒状晶体,后渐消失。菌肉近白色至淡赭褐色,薄,易碎。菌褶初期米黄色,后转为黑色,成熟时缓慢自溶。菌柄长3cm~8.5cm,直径0.2cm~0.5cm,淡黄色,脆。担孢子7~10x5~6μm,椭圆形,光滑,灰褐色至暗棕褐色,顶端具平截芽孔。

鬼伞属蘑菇一个很有趣的特征就是其中很多物种的子实体在成熟后菌盖会发生自溶液化现象:菌褶和菌盖被自身的几丁质酶等酶类消化分解,从菌褶边缘向上、从菌盖边缘向中心逐渐液化,产生包裹着孢子的黑色墨汁液体。鬼伞这个称呼的由来与它们的菌盖液化成黑色墨汁脱不开干系,因此英文把鬼伞称为“墨汁蘑菇”。

鬼伞长在哪里?

生长环境

墨汁鬼伞:春至秋季在林中、田野、路边、村庄、公园等地下有腐木的地方丛生。往往形成一大堆,多达数十枚。

晶粒鬼伞:春至秋季丛生或群生于阔叶林中树根部地上。分布中国各地。

鬼伞有毒吗?

毒性

大部分有毒,与酒同食更易引起中毒。野外生长的鬼伞大多含有鬼伞毒素,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会抑制肝脏中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如果在抑制期间(2、3天内)摄入酒精,会由于无法代谢导致血液乙醛含量飙升,从而乙醛中毒。

症状

包括面部和颈部潮红、低血压、心动过速、心悸、呼吸过快、麻刺感、头痛,有时恶心、呕吐和出汗;酒精摄入较多会有更严重的情况发生。

最后,发布君还要提醒大家

对于毒蘑菇

不要轻易相信网上的“鉴毒”方法

下面误区大家别踩雷

Q: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地方,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地带。

A:正解:所有的蘑菇都倾向于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跟毒性无关,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干净的林中地上。

Q: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

A:正解:大错特错!一身雪白的鹅膏菌看起来很普通,却是一朵致命的“白毒伞”!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也极毒。

Q:无毒蘑菇的分泌物清亮如水,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A:正解:这也不是绝对的。

Q: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A:正解:许多有毒菇并无特殊的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

Q: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A:正解:古装电视剧中“银针试毒”的桥段不可信,毒蘑菇毒素和银器是不会发生任何反应的。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总归一句话

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

(原标题《紧急提醒!龙岗发现这种“致命毒物”!》)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甘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