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财经|深圳何以汇聚 400万商事主体?一个群体最具说服力!

晶报记者:胡文/文 徐庆东/制图
2023-04-09 15:59
摘要

截至今年3月底,深圳市商事主体突破400万户,同比增长4.61%,实现历史性跨越。其中,企业249.37万户,占商事主体总量的62.26%,同比增长2.74%;个体户151.14万户,占全市商事主体总量的37.74%,同比增长7.86%。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约227.4户,深圳创业密度已连续8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4月1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发布重磅消息:截至今年3月底,深圳市商事主体突破400万户,同比增长4.61%,实现历史性跨越。其中,企业249.37万户,占商事主体总量的62.26%,同比增长2.74%;个体户151.14万户,占全市商事主体总量的37.74%,同比增长7.86%。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约227.4户,深圳创业密度已连续8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单看此数据或许没有对比来得直观。就在一年前的3月25日,深圳市政府正式印发实施《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若干措施》,共推出8部分30条,全力降成本力保380万市场主体。就是说,一年之间,深圳经受了疫情反复以及集体闯关的考验,净增了20万商事主体。其中,超过一半的市场主体是今年一季度新增的,超过了去年后9个月的新增量,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复苏势头。

一、个体户的证明

在所有数据中,最令人信服的数据来自个体户。今年一季度,深圳全市新设商事主体105635户,同比上升19.95%,尤其是对办事流程和营商成本最为敏感的个体户新登记51791户,同比上升45.10%。

个体户是最灵敏的风向标。作为最小的商事主体,个体户的增长是有效市场的直接反馈——不仅意味着人口的流入,而且预示产业的复苏,同时也反映出营商成本和可以预期的产出。试想,如果没有性价比较高的栖身之所以及对未来的较好预期,一个门店根本就不会诞生。而一个对个体经济十分友好的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景一定不差。

注册准入是商事主体产生的第一关。深圳市场监管部门不断优化市场准入登记服务,加强商事登记窗口建设,提升窗口服务质量,让商事登记从源头上“简单”起来。在各级服务大厅开设“开办企业”服务专区,配备专业帮办导办专员,提供“一对一”的政策咨询、辅助申报等的帮办导办服务。

一棵小树苗,未来也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深圳积极推进“个转企”,助力优质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通过优化各项转型升级手续,开通“个转企”线上“一体化服务平台”和线下“一站式办理窗口”,加大“个转企”奖励政策,统一奖励标准为每家1万元等,大大激发广大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热情和积极性。

在打造线上线下并行的高效导办服务方面,深圳加快数字化建设,优化企业开办业务流程。率先搭建“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推进“一网通办”,在全市部署108台商事登记智慧终端,打造“10分钟商事登记圈”,实现“办照不出社区”。开发个体户和内资有限公司“秒批”登记、外资企业全程网办。

深圳先后推出涉港、涉澳商事主体简化版公证文书,港澳商事登记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无忧办,大大优化了港澳投资者商事登记流程和材料,今年一季度新登记外资企业972户,同比上升11.21%,增长仅次于以个体户为代表的个体经济。

商事主体的迅猛发展,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直接反映。最近三年,深圳连续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并在《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中,深圳位列36个参评城市之首。3月中旬,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23》报告,深圳在“技术与创新”“宜商环境”两个观察维度蝉联第一,再次展现了充沛的经济发展动力。4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正式发布。深圳入选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并在“市场机制改革”和“投资建设完善”这两项表现优异。

二、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当家

深圳商报和天眼查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在业、存续的商事主体中,约有85%是在过去十年里完成的注册登记。2018至2022年,深圳每年新登记商事主体数量在50万户上下,其中2020年新增登记商事主体数量最多为522427户。当年12月,深圳新注册商事主体总量就达到58197户,为过去5年最高。总体来看,对比2017年底的306.1万户,五年多时间以来,深圳已累计新增商事主体87.7万户。

深圳商事主体中约五成集中于批发和零售业,其次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占比分别为12.13%和8.72%。2022年,深圳工业增加值达1.13万亿,首次超过上海,跻身工业增加值第一大市。全市商事主体中,分布于制造业的占比约为7.84%。从产业结构来看,深圳第三产业商事主体数量占到全市总量的九成以上,而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和第二产业(建筑、制造、采矿、电热水气)商事主体数量分别占 0.22% 和 8.18%。

作为制造业强区,宝安区的商事主体数量最多,超过93万户,占总量的23%;其次为龙岗区,商事主体数量达到88万户以上,占总量的22%。此外,南山、福田两区注册商事主体数量接近,都约为56万户,龙华区商事主体数量占全市比重也超过了10%,约有51万户。

从宝安和龙岗两区来看,拥有一定的空间腹地,对于商事主体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其在深圳的领先地位亦非偶然。

三、对未来产业保持前瞻性

4月4日,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688343。上市首日,开盘121元/股,较发行价涨175.5%。收盘上涨137.04%,总市值369.73亿。事实上,云天励飞的创业和上市,正是深圳不拘一格吸引创业者来深创业发展的经典案例。在这一过程中,深圳保持着对前沿科技的前瞻性和足够的敏感性。

云天励飞是拥有算法、芯片和大数据全栈式能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在人工智能炙手可热的2023年上市,无疑赶上了最好的风口。即便至今尚未盈利,但并不影响市场给予了足够的溢价。

当天,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在朋友圈留言: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并特意以括弧注明:人类创造。 他在受访时感慨万千:“真正能鼓励企业创新的,不是政府大把撒钱,而是真正打造出一个开放包容的市场运行机制。深圳对云天励飞最大的支持就是向我们开放了人工智能市场,深圳的勇气和信任成就了我们。”

陈宁的这番话语,几乎可以套用到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身上。没有深圳15年前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和支持,比亚迪不可能成就今日之王者地位。仅以新能源产业产业为例,深圳相关企业接近5万家,占广东省比例约四成。事实上,云天励飞的创业亦走过9年历程。说起深圳对于前沿产业的布局,“20+8”政策已为人们耳熟能详。2022年6月,深圳出台的《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意见明确要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即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八大未来产业。而云天励飞的故事证明,前瞻性布局是何等重要。其所带动的产业链更是弥足珍贵。

统计数据表明,2022年深圳“20+8”各产业领域新登记企业共253109户,属于八大未来产业的企业有8806户,占比为3.48%。从产业分布看,主要分布在软件与信息服务(占42.47%)、网络与通信(占19.15%)、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占9.90%)、数字创意(占8.35%)四大产业中。

2022年,深圳新增比亚迪、顺丰2家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1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5家,总数达442家、上升至全国城市第三;新增独角兽企业13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43家,总数达2.3万家。

要西瓜也要芝麻,既务实又前瞻。400万商事主体如此而得矣。

编辑:陈章伟

(作者:晶报记者:胡文/文 徐庆东/制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