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国际大师、国际级裁判梁志华:一辈子只专注国象一件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赞
2023-04-02 21:59
摘要

本次的国象女子公开赛线下总决赛,女子国际大师、国际级裁判梁志华从赛前就亲力亲为,全程为赛事顺利举办保驾护航。

说话轻声慢语,举止细致温婉,很难想到这位来自河南洛阳的纤瘦女子已经担任了国象联赛裁判长十年有余。本次的国象女子公开赛线下总决赛,女子国际大师、国际级裁判梁志华从赛前就亲力亲为,全程为赛事顺利举办保驾护航。

从年幼时入“棋”途成为职业棋手,到成为国象文化“布道者”,再到国象联赛裁判,多重身份转换之间,梁志华却说她这一辈子只专注做了一件事。

做职业棋手,“想优秀很难,想不优秀更难”

梁志华11岁第一次接触国际象棋时便展露出天赋,一路绿灯进入了河南省队。当时中国的国象尚处于刚起步的状态,国人了解得不多,愿意做职业棋手的就更少。梁志华说自己非常幸运得正好赶上了那个时代。

国家的重视一直是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的强大动力。1986年,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成立,成为了中国培养国象世界级顶尖人才的摇篮,后来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高水平棋手,带动中国国象水平不断勇攀高峰。

1988年,18岁的梁志华迈进了集训队大门,和彼时尚未成名的众多棋手一起训练生活,彭肇勤、诸宸都是她的室友。一天九个小时、一周六天半的高强度训练让她无暇顾及其他,“连做梦都在下棋。”

“那是中国国象人最为拼搏奋斗的时候,队伍的要求之高,训练之严,以至于我们认为后来能打出成绩几乎是必然的。”果然仅三年之后,谢军就成了中国首位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一举打破了欧美对棋后桂冠的87年垄断。

那时候的梁志华和队友们看着谢军,觉得和世界冠军的距离也并不遥远。然而对梁志华而言,“在国家集训队那样的环境里,想优秀很难,想不优秀更难。”

“我天天跟着一群世界冠军比赛训练,要在他们中间打出成绩来,难度可想而知。”梁志华说,换个角度看,周围都是冠军陪练也倒逼着自己进步,“第二年我还赢了谢军一次。”

彼时围绕在梁志华身边的队友后来大多成了世界级的顶尖国象棋手:1990年获得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的叶荣光;在新老赛制四夺女子世界冠军的谢军;自1986年以来所有男女世界冠军中唯一的“大满贯”冠军得主诸宸。

在队友星光熠熠的成绩下,梁志华始终遗憾自己没能打出更好的个人成绩,退役之后依然心系比赛。于是,女子国际特级大师刘适兰、梁志华、郭筠三人组成了一支深圳“妈妈队”,三个妈妈棋手组合参加全国国际象棋团体赛。首次参赛时,梁志华挺着大肚子拿到了全国季军,被外界开玩笑说是“四打三”。

做“布道者”,让国际象棋与更多人在一“棋”

做母亲后,人生也进入了新的阶段。30岁的梁志华选择重回大学校园,早年缺失的教育经历让她对读书的渴望比普通人强烈得多。事实上,很多国象名手都是“高棋艺、高学历”,在中国体育界独具风光。

毕业之后,梁志华成了国象文化的积极“布道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接触国际象棋,了解国象历史文化。

如今,已是教师的梁志华在三所大学开授《国际象棋及棋文化》,作为通识课程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场场座无虚席,“就算抢不到课也要来参与旁听。”

除了上课,梁志华还积极参与国际象棋西部行活动,走过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多地的学校做报告,开讲座,带领偏远地区的学生领略国象魅力。

梁志华记忆最深刻的一次西部行,是在内蒙古的一所小学:七百多个孩子身着民族服装、带着国象棋盘在操场上席地而坐,两两对弈的壮观场面让人动容。“外人可能无法想象这里的国象氛围有多好。”

做国象裁判,“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首届国象女子公开赛线下总决赛,梁志华就担任现场裁判长紧密监督场内情况。

本次赛事采用快棋的形式,棋手在有限时间的压力下更容易出现纠纷。“随时有可能会出现棋手碰倒棋子、走错步数这样的失误,裁判要从头到尾地盯着,否则抓不住,就很难当场去判罚。”

“有时候对局太过精彩,看着看着就很容易沉迷,我需要不断从中抽离出来,”梁志华笑着谈到前几日侯逸凡的比赛,“我眼看着她走了个大漏招,当时紧张得我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不管内心再如何澎湃,裁判的脸上都不能有任何表情,以免对棋手造成干扰。“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大抵如此。

正如梁志华自言,她所有的精神满足和物质生活来自国际象棋,这一辈子只专注一件事,足矣。

(主办方供图)

(原标题《梁志华:一辈子只专注国象一件事》)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克 三审 董晓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