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 039期 | 梁启勋:学兼中西的现代“词学”奠基者
晶报APP
2023-03-22 15:31

■蔡登山

梁启勋(1876-1965),字仲策,号曼殊室主人,出生于广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他比梁启超小三岁,因年龄相近,关系甚为亲密,幼年伴长兄启超就家学。一八九〇年,梁启超结识康有为并拜其为师。一八九一年,在梁启超、陈千秋的邀请下,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万木草堂”,开始讲学。

晚年梁启勋

梁启勋于一八九三年随兄入“万木草堂”学习,梁启勋曾在《“万木草堂”回忆》一文中回忆恩师康有为说:“康先生中等身材,眼不大而有神,三十岁以前即留胡须,肤色黑,有武人气。”康有为讲学的内容是以孔学、佛学、宋明学(陆王心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强列压迫、世界大势、汉唐政治、两宋政治都讲。梁启勋曾回忆道:“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先生所讲的‘学术源流’是把儒、墨、法、道等所谓九流,以及汉代的考证学、宋代的理学等,历举其源流派别。”梁启勋在此期间除读中国古书外,还学得许多西方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技术,并自学英、日文。梁启勋的知识面大为扩展,为日后成为学兼中西的知名学者打下了基础。

一八九五年梁启勋随兄进京,结识夏曾佑、曾习经、谭嗣同等人。一八九六年继赴上海,为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时务报》担任编辑,负责编审译稿。梁启勋和其兄两人曾共同参加戊戌变法时期的许多活动。一八九八年变法失败后,梁启勋组织掩护康、梁等人的家属摆脱清政府的追缉,撤离至澳门、香港和国外,后被戏称为“家属队长”。

年轻时的梁启勋

梁启勋一九〇二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现复旦大学),一九〇三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遂赴美留学,除在华侨开办的洗衣店等打工外,还翻译出版外文书以维持生活和上学(这时期翻译的《血史》和《世界近世史》分别在一九〇五年和一九〇七年在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在美留学期间,协助康有为处理保皇会经济事务,深为康有为倚重。一九〇八年毕业后梁启勋即赴日本参加梁启超在海外创办的《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工作。

梁启超1917年致梁启勋信

一九一二年梁启勋与梁启超一同回国,返回天津,梁启超着手创办《庸言报》,梁启勋任报纸撰述。一九一四年,梁启超接任币制局总裁,梁启勋即任中国银行监理、币制局参事等,从事经济工作。一九一五年梁启超主编《大中华》杂志,梁启勋任杂志撰述。一九一六年,护国战争爆发,梁启超南下发起反袁活动,梁启勋在广州料理父亲梁宝瑛丧事。梁启超开始时不知父亲逝世消息,仍寄来报平安的家信。

一九二四年,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去世,梁启勋在北京全权负责营造墓园工程。一九二五年,梁启超在清华讲学期间,进城便住在梁启勋南长街五十四号住所。一九二六年,梁启超任司法储才馆馆长,聘梁启勋为总务长。

一九二七年,梁启勋代梁启超在北京为梁思成、林徽因主持订婚仪式。一九二八年,梁启超因病住在协和医院,梁启勋写有《曼殊室戊辰笔记》,其中记载着梁启超的病情。一九二九年梁启超逝后,梁启勋在跋《袁世凯之解剖》《白香山诗集》《东坡乐府》《初白庵苏诗补注》等文章中缅怀长兄。

一九三二年梁启勋执教于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在山东省档案馆馆藏的民国档案中,有一份一九三一年国立青岛大学的聘书。一九三一年十二月,梁启勋接受校长杨振声的邀请,于一九三二年二月到校任职,任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讲师。当时,闻一多任中文系主任、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他们均毕业于清华大学,都曾是梁启超的学生。因这层关系,再加上梁启勋到校时已五十六岁,闻一多、梁实秋视他为师长,对他特别敬重。不过因为年龄的原因,梁启勋和梁实秋、闻一多交往并不多,他只管潜心备课、认真教书。

梁启勋不仅是词人,而且是现代重要的词学家。他在青岛大学中文系讲授词学和音韵文,臧克家、丁观海等都是梁启勋的学生。梁启勋正是在青岛大学教书期间,开始著写《中国韵文之变化》。该书于一九三八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名改为《中国韵文概论》,全书通过介绍《离骚》、汉赋、骈文、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的演变及其关系,讲述韵文的发展概况,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梁启勋说:“《诗》三百篇,是中原文学之祖,一切变化皆由此出。词的方面如骚、赋、七、骈文、律赋等,诗的方面如古乐府、五七言诗、新乐府、词、曲等源于三百篇。”

梁启勋校跋《词选二卷 续词选二卷 附录一卷》等词集二种

在青岛大学梁启勋还创作了《词学》一书,于一九三二年由北平京城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梁启勋词学研究的另一重要成果,分上、下两编,上编分总论、词之起源、调名、小令与长调、断句、平仄、发音、换头煞尾、慢近引犯、暗韵、衬音、宫调十二章,以词的音、声、律为本位,梁启勋视之为“词之本体”;下编分概论、敛抑之蕴藉法、烘托之蕴藉法、曼声之回荡、促节之回荡、融和情景、描写物态(节序附)、描写女性八章,侧重论“词流之技术”。《词学》初步建构起了近世略具规模的“词学”研究体系。梁启勋的立论肇端虽然不免粗浅,而且立足于“作法”,相当程度地沿袭了此前各家对“词学”的关注范围,其上、下两编仍是分别从音乐与文学两端来展开分析,但对于后续的研究者的启示和影响还是很大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梁启勋是近世词坛上初具规模的现代“词学”建构奠基者之一。

一九三三年,梁启勋在北京交通大学及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任训育主任。这时期译有《社会心理之分析》二卷(《Great Society》英国walins.G著)。任教期间创作了著名的《交大平院校歌》。抗战时期梁启勋只在银行担任阅报、圈报和剪报的工作,这是他一生最苦恼的时期。

梁启勋 行书《水调歌头》

抗战胜利后,他在北京大学任助教,为北大地下党和学生会收藏了许多秘密文件。

一九五一年七月,梁启勋与章士创、康同璧、齐白石等二十八位各界著名人士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此外,梁启勋还当选为北京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九六一年十月一日国庆宴会前,周恩来总理曾特意邀请梁启勋在人民大会堂单独会晤,畅谈他在戊戌变法前后的工作情况,并请他写了一篇关于“万木草堂”的回忆记述,刊登在一九六二年一月的《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五辑。梁启勋于七十年后追述少年时从游康氏帐下听讲之情景,并由其侄梁思永笔录而成。

梁启勋著有《词学》二卷、《稼轩词疏证》六卷、《中国韵文概论》三卷、《曼殊室随笔》五卷、《海波词》四卷,被称为“海波老人”。与夏敬观、刘毓盘、吴梅、王易、汪东、顾随、任讷、陈匪石、刘永济、蔡桢、俞平伯、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詹安泰、赵万里等并为朱(彊邨)、况(蕙风)一脉。

《曼殊室随笔》手稿

梁启勋还翻译过《大社会》,后更名为《社会心理之分析》。此外,他还翻译过若干外国名著,是中国最早的翻译家之一。梁启超对诗词的研究兴趣,对梁启勋影响很大。梁启勋的《稼轩词疏证》正是继长兄梁启超未竟之业,并对乃兄的研究成果进行补正。

《曼殊室随笔》是梁启勋一九二六年至一九四六年间的读书随笔,“曼殊室”是梁启勋位于北京南长街的书斋名,他在《自序》中说:“溯自新纪元之第十五年丙寅正月,始作《读书随笔》。触目如有疑义、感想、互证、校勘等,辄援笔记之。岁月易得,于今二十又一年矣。丛稿盈箧,约之可得四十万言,分类而诠次之,都为五卷,曰《词论》《曲论》《宗论》《史论》《杂论》。敢云有得,亦曰备忘而已。”《曼殊室随笔》其内容横跨词学、曲学、史学、哲学、心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民俗学等领域,兼及晚清掌故与民国趣闻,行文活泼不羁,警句迭出。梁启勋学贯中西,书中时常融汇传统儒释道学说与西方思想观念,展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辨精神。

梁启勋《读史随笔》

《读史随笔》是《曼殊室随笔》中的《史论》,可说是梁启勋遍读史书的心得笔记,其所阅读的历史书籍除正史外,还兼有前人的诸多笔记,甚至西方的历史书籍。虽然他不是以历史研究学者而成名,但他的历史观和视野无疑是广博的。他在谈及史料的采用,有时间上、空间上、人事上的三种考量。他说:“如记载者与本事之发生同时,自然比后人补记者为有力;若记载者所在地与本事之产生同地,自然比远道传闻者为有力;若记载者与当事人有特殊关系,自然比杳不相涉者为有力;此一定之方法,而做学问之态度亦应如是也。”

而对于历史的写作者,他也提出他的看法,他说:“唯修史则与作诔辞、作像赞不同。虽则删冗芟蔓乃史笔之要义,秽芜定非良史。但削伐过甚以致叙述不明,令人迷惑,则亦未可遽许之曰良。过犹不及,蒙头盖面与语焉不详,厥弊维均。”他认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较于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为优。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在史料价值上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因此他也慨叹良史之难能也。

对于王安石的变法,梁启勋也有他的看法。他说:“考我国史乘,凡有变更古法者辄遭抨击,自天子以至庶人,贵贱一也。不变则已,变则难逃斯例,此亦我民族性之特异者矣。积弱之源,于斯为烈,如不然者,荆公何至受谤哉?使荆公得行其道,则一部宋史之面目必不如此,可断言也。师古虽为经验之累积法,凡一种文化之所以成立,实利赖之,无可讳言;然而师古则可,泥古则不可矣。万世不变之道,师之可也。但时代变迁,顷刻不留,潮流之与环境,常相摩荡,无有已时,若应付不敏,则弊害立见。”

梁启勋文集(三种)

而在中国历史上开国创业之君主,为何在打下江山之后,每多杀戮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呢?梁启勋也有他独特的观察。他说:“盖每当天下大乱,群雄角逐,在名分未定之先,同是豪强,礼节每多脱略。一旦南面称孤,不得不做作一副尊严面目以威临臣下。斯时也,朝上功臣,多属昔日草泽之伙伴。虽则曰礼仪只是虚文,不外相互间之装腔,但人类之所以自命为异于禽兽,全赖此一副假面具。无奈从前脱略已惯,忽而装腔作势,每多不自然,不如杀之便。”这是许攸为曹操打下不少江山,但后来恃功骄慢,尝于众坐呼操小字曰:“阿瞒,卿非我,不得冀州也。”但此时的曹操已非昔日的曹阿瞒了,他虽然表面笑着说:“汝言是也”,但内心终究是不高兴的,最后就以他故将许攸杀了。

此外,《读史随笔》也记载了君臣之间的谐谑之事,比如纪晓岚就在皇帝面前讲过黄色笑话。纪晓岚号称乾隆朝第一才子,他与清高宗(乾隆),君臣之间,态度固属庄严,然亦间杂以谐谑。纪晓岚在悼亡期满后,乾隆皇帝召见他,问他最近可有“哀眼之作”(皇帝也想听有颜色的八卦),纪晓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有”,乾隆说:“愿闻其详”。纪晓岚就朗诵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一段。只是纪晓岚将阳平之“夫”字读作阴平,遂成“夫人”。读诵至“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高宗已仰面大笑,声震屋瓦矣。纪晓岚真不愧是第一才子!才思敏捷,博君一粲!只是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名句,被误读为黄色笑话,他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梁启勋是诗词专家,对于文学作品的要求也特别高。他说:“诗乃陶写意志之工具,意至即吟,意尽即止,庶几可得佳构。意未至而动笔,是曰无病呻吟;意既尽而不停,是曰画蛇添足。”因此他对于非出自于真实感情所写的作品,都不认为是好作品。他说:“应制诗已属无聊,以其非自己之意志也,况承旨诗乎!”

《读史随笔》是根据一九八九年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的《曼殊室随笔》版本单独摘录出来,而此版本是影印自一九四八年上海中正书局的最初排印本,此次出版,重新打字、标点,并校正原书之讹误。而原书每则均无标题。此次为醒眉目及明各则之宗旨,笔者特于每则自拟小标题加上,也便于检索。《读史随笔》全书一百二十二则,竟前后写了二十一年,是梁启勋读史的心得精华,非常精彩,在此无法逐条列论,只尝鼎一脔,道及一二。《读史随笔》堪称两岸最完整而详备的整理本,并且是首次独家出版。

梁启超(左)、梁启勋兄弟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都知道有所谓“周氏兄弟”,它指的是鲁迅(周树人)和周作人,而比“周氏兄弟”早八年,中国学术史上就出现了“梁氏兄弟”,指的是梁启超和梁启勋。不同的是,“周氏兄弟”后来半途“失和”了,且老死不相往来;“梁氏兄弟”则始终相爱如初,相互提携帮扶,一直到梁启超过世为止。而“周氏兄弟”实际上有三人,还有一位是周建人,只是他并未从事文学;“梁氏兄弟”也有三人,还有一位梁启雄,但他与梁启超小了整整十七岁,在人生阅历上与启超、启勋完全搭不到一起,就另当别论了。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