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创造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本次活动由译林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主办,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译林》杂志承办。
2021 年,译林出版社与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及南京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旨在推动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参与世界文学交流,开展基于世界文学视野的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促进海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译介和引进以及中国原创文学的推广传播。中心学术委员会由李敬泽、丁帆、朱晓进、陈众议、毕飞宇、邱华栋、何向阳、佘江涛等八位专家学者组成。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为该中心成立后首次举办的线下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心主任何平在题解论坛主题“创造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时说,“我们今天的题目,其实是回到了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思考翻译文学对于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的影响。”何平认为,五四以来,鲁迅等一代又一代作家为白话文树立了汉语文学创作的典范,但他们中更多同时也是翻译家。翻译文学不仅参与创造现代文学,同时也参与到现代民族共同语的建构,和中国现代文学一道共同创造文学的汉语。
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在发言中回顾了译林出版社做外国文学出版引进与中国原创文学的历程。“从建社伊始,译林文学出版的所有实践,都是在围绕文学出版的多元化,我们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文学的种子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如何与中国文学互相成就、交相辉映。从某种意义上说,译林杜的成长,映照了外国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和生发过程。”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毕飞宇在讲话中回忆了自己与外国文学的不解之缘,以自己的切身经历,阐释了翻译文学如何改变了人生轨迹,又滋生了自己的汉语写作。毕飞宇表示,“一个时代翻译好的时候,一定是好时代。在座的文学翻译家拥有让自己本土的文明与世界文明互鉴批判的能力”,这项工作“特别有意义”。
面对炙手可热的ChatGPT的挑战,文学翻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作家小白认为,有些东西是机器翻译无法做到的:机器无法理解原作者写这句话的意思,写这个人物的意思,整个文本的意思,而这需要翻译家去揣摩与把握。这是文学翻译可以继续存在的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作家,英语译者黄昱宁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机器翻译目前还是基于大量的数据库,对于有规律的、有套路的文本来说,它可以成为有力的工具,但是对于真正的文学而言,技术翻译依然存在瓶颈,不能完全取代,尤其在面对字词的选择、语法结构、信息的匹配、表达效果等时。技术固然发展,但人类在翻译文学时,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作家、英语译者于是发现,现在很多作家的写作也受到了新媒体和科技的影响,所以现在的文本变得比较简单化,“比较召唤翻译,渴望被翻译,而且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文字的气息。同时,它们甚至渴望被机器翻译”。当这种文学出现在读者面前时,“互动又加深了一次,又形成了读者”。
“这是一个青年译者大有可为的时代。”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译者但汉松认为,出版社、出版人、编辑、译者、大学老师、作家,还有很多文学者……所有这些构成了行动的网络,把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带到各种地方,“希望这种热爱,能让大家一起努力,把这张网编织得更大更牢。”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中心副主任岳雯最终总结道,“文化是一代人共同创造的,每个人都是链条上极其紧密的一环,无论是语言还是想象都会构成创造的一部分。有这样的主体意识之后,才能结成一张紧密的网,真正创造新的语言,创造新的汉语文学。”
(图片由译林出版社提供)
(原标题《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在南京举办》)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