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连线 | 深港全国政协委员共话北部都会区发展 :“深圳向南”“香港向北”,如何实现“1+1>2”?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周元春
2023-03-04 20:16
收录于专题:聚焦2023全国两会

2月6日深港口岸全面恢复正常通关以来,两地政府、企业合作交流密集开展,深港“双向奔赴”加速上演。记者发现,这也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体现明显,不少来自深港两地的代表委员,都更加关注深港更紧密合作的话题,而香港北部都会区又是其中最大的共同关注之一。如何更好推动“深圳向南”“香港向北”梦幻联动,实现“1+1>2”?连日来,参加全国两会的住深和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就此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

做好顶层设计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引擎

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作为一个规划跨度达20年、覆盖达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发展战略,如何让这一宏大的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住深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对此有深入的调研和思考。去年两会期间,陈倩雯建议将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更高效率地推动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依托深港陆路口岸,重点聚焦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及罗湖口岸等周边区域,联动建设一批空间统筹、结构优化、错位协同的特色功能区,发挥好辐射联动作用,助推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

“过去一年,我们的建议实际上已经在一步步推进,相关的内容已经涵盖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包括去年深港两地政府设立了19个合作专班,涵盖北部都会区、创新科技、金融、青年就业创业等多个领域,这对推进北部都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倩雯说。

但在陈倩雯看来,目前,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仍需进一步“提速增效”。“建议由中央层面统筹香港北部都会区的顶层设计。”她认为,应从更高层次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包括深圳在内的毗邻北部都会区的广东省,应深度参与到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中,包括遴选国际知名企业和大型央企、国企开发建设,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等。“我们期待北部都会区加速发展,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引擎,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陈倩雯还提出,应该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北部都会区也一样。她建议优化各级工作机构设置,充实一批“既懂港澳工作、又懂经济产业”的专职人员力量,结合内地与香港重大合作项目的建设实施,进一步强化“一国两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宣传贯彻。

“过去,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互补、深度融合,有很好的基础,在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上,深港双方也要继续创造新优势。”陈倩雯表示,深港两地应进一步加强工作联络机制对接,积极找到双方可以共同发力的“点”。

“北部都会区目标已经明确,施工图已经绘就。希望深港双方积极动起来,推动深港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陈倩雯认为,应进一步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在更多口岸实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研究为专业人士设计“大湾区人才卡”以便高效通关。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专用口岸建设。同时,要加快包括北部都会区及其周边地区在内的大湾区交通网络建设和基础设施连通。要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到内地发展,促进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的全面交流交往,增进港澳青年对国家历史、民族血脉、改革开放的认知认同,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

优势互补“种”出科创高产田

“深圳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深港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拓展。”住深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认为,建设北部都会区的规划让人振奋,但建设的进度还要快些、再快些。

王理宗认为,要用创新思维推动北部都会区加速形成竞争力。王理宗说,科创是北部都会区发展重中之重,而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一定要用好深港双方优势:深圳的优势在于有全过程的创新生态、有很强的成果转化能力、成熟的制造能力、众多有强有力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以及便捷的连接内地各种创新资源的渠道。而香港的优势是有很强的科研能力、熟悉国际规则、有诸多国际化人才和拥有国际化品牌营销渠道等。

“如何让这些优势更好互补,并在北部都会区形成竞争力,需要有更前瞻、更有战略性、更有全域性的规划,与此同时,建立起更有效的长期协调沟通机制也非常重要。”王理宗认为,这种协调沟通机制不仅仅局限于双方政府高层、政府部门,还包括两地研发人员、企业家、商协会。“这些人员都应深度参与到助力北部都会区建设的工作中,应创造更便捷的条件推动他们的沟通交流,真正发现问题在哪、应该如何解决,两地政府则可以根据这些来自最一线的反馈,对规划和建设进行快速调整,减少试错成本。”

有明确的定位、前瞻性规划、更强有力的沟通协调机制,王理宗认为,北部都会区将成为科技创新的高产田:“融合深港优势,相信量子科学、生物医药、新材料、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都可以在北部都会区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北部都会区也将成为深港合作、大湾区发展的新名片。”

全国政协委员、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创会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

香港北部都会区与深圳口岸经济带的联动发展

“我觉得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很重要的便是参与大湾区建设,而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则是一体化。”全国政协委员、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创会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表示,当前,香港启动了北部都会区规划,这是关乎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他建议应启动香港北部都会区与深圳口岸经济带的联动发展,实现深港“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形成“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突破。

蔡冠深提出,北部都会区与深圳口岸经济带的联动发展首先要在中央指导下,设立深港协同规划委员会,提高规划过程中双方的参与度及决策权。同时,要提升深港两地软硬件设施连接水平,协同规划跨境公路、铁路和船舶航线,共同推动口岸通关便利化,共同化解两地规则衔接中面对的障碍。要开展双城结合部功能对接提升规划,在双方共识基础上共同提升城市结合部功能。另一方面,还应协调两地产业布局。“建议由中央推动深港两地政府成立合资公司,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合作平台为试点,共同负责深港两侧园区管理,落实管理层面融合,实现共同利益、协同发展。”

蔡冠深还提出,应鼓励粤港在深圳海洋新城、香港流浮山海岸发展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沙头角中英街四个特殊区域,率先打造“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粤港深度合作示范平台”。具体而言,可参照香港自贸港政策,以关外保税区模式,对境外进入平台区域内的货物实行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和清关管理。除规定部分,对从境外进入平台区域与生产有关的货物给予免税或保税,并对企业间货物交易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此外,应推动开展协同立法以优化营商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黄少康:

变“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探索深港合作新模式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港合作是重要一环。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黄少康看来,未来香港发展重心向北移势在必行,深圳应主动南联,抓住北部都会区战略发展机会,主动加强空间对接,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通过加强与香港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尽快形成叠加效应,变“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探索出深港合作的新发展模式,促进香港、深圳高质量发展。

黄少康认为,北部都会区可以帮助香港实现“再工业化”,吸引更多投资,为香港带来更多优质工作岗位,为香港青年提供非常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有效缓解香港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而北部都会区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产业的规划,将为香港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

“深圳是香港联系大湾区腹地的重要桥梁,无论是产业协同,还是跨境合作,深港合作都在大湾区起到引领作用。”黄少康表示,目前,深圳前海、河套地区都是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新发展阶段,“深圳南”+“香港北”将是深港协同发展的重点。“深港应强化科技金融合作,以协同创新为重点,共铸全球科技创新与高精尖产业高地;以金融联动为切入点,深化两地经济联系;以深港协同发展为目标,全面促进两地社会、文化与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交融。”

(原标题《深港连线 | 深港全国政协委员共话北部都会区发展 :“深圳向南”“香港向北”,如何实现“1+1>2”?》)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范京蓉

(作者: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周元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