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华区现有常住人口194.25万人,其中常住未成年人34.81万人,未成年人基数较大、密度较高,且流动儿童、随迁子女的比例较高,非户籍未成年人占比40.3%。近年来,龙华区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成功获评首批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站在新起点,龙华区将坚持系统集成、底线防范、立足社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推动示范区建设工作走深做实。
坚持系统集成,绘就关爱保护“同心圆”
龙华区委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通过建机制、强保障,逐步形成了区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是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区未保办牵头协调和指导作用,以《深圳市龙华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行动计划(2022-2026)》为抓手,实施“家庭监护提能”等“六大行动”51条推进措施,推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进一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障政策,结合龙华实际研究出台个案会商、临时监护、分类干预等规范文件,构建政策完善、权责明晰、操作便捷的保障体系。
二是强化机制融合。进一步健全“区+街道+社区”的纵向联动机制、“入职查询+强制报告”的发现监测机制、“助孤+助残+助困+助学+助医”的分类保障机制,确保对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和救助保障一个不少、应助尽助。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和专项推进会议,加强成员单位横向协作,推动解决入职查询有空白、家庭暴力难预防、复杂个案难处置等重难点问题。
三是集成“数字”未保。以全面建设“数字龙华、都市核心”为契机,启动龙华区未成年人保护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基础数据和未保个案上“云”。对全区困境未成年人基础数据进行整合集成和动态调整,便于开展风险预警、资源分配和分析决策。建立“大分拨”机制,实现涉未成年人案件及时响应、分拨流转、协同处置、风险预警、监督评价闭环管理和事件高效办结。
坚持底线思维,筑牢风险隐患“防火墙”
龙华区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最大限度消除未成年人成长中的风险隐患。一是摸清服务底数,精准施策。每季度开展困境儿童精准排查,建立涵盖困境类型、保障情况、风险等级等信息风险的基础数据库1326人,开展“定期回访+精准帮扶”全周期服务。加大对非户籍困境儿童的需求关注,面向务工子女家庭打造“一米空间”“五点半课堂”等特色项目,解决学习空间有限、放学后看护难等问题。扎实推进区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基金建设,策划实施“保未同行 情暖龙华”等资助计划。
二是锚定潜在风险,筑牢防线。2022年累计开展入职查询41003人次,对有违法犯罪前科的128人均进行解聘或调岗处理。下一步将全面落实落细入职查询,指导行业主管部门依职责开展入职查询和每半年定期查询。
三是强化宣传教育,源头预防。将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工作纳入各部门重要工作安排,持续充实未保专家库、社会资源库、法务资源库、督查专员库等“四库”建设,提升未成年人自护教育、家庭监护能力教育、社会普法教育实效。
坚持立足社区,找准效能发挥“最优解”
龙华区以城乡社区为立足点,通过建队伍、搭平台、优服务,着力推进新时代基层未保工作创新发展。
一是深化专职队伍引领。在规范建设“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妇联专干+未保社工”基层未保工作队伍的基础上,推进未成年人保护领域152名专职社会工作者项目,逐步扩大专职儿童主任覆盖面和儿童主任持证率。完善基层未保工作者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持续开展全区“最美儿童主任”评选和优秀案例征集,选树20个优秀典型。
二是强化友好阵地支撑。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选取水围新村打造全市儿童友好城中村建设示范点。推动全区建成2个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打造6个示范性社区未成年人关爱服务点,织密区、街道、社区三级阵地网络。
三是创新基层治理服务。提炼观湖街道大和“社工村”未保站“五社联动促未保”的建设经验,支持社工机构开展社区儿童参与式服务活动。推动大浪街道高峰社区建设首个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化工作室,探索建立“家庭-社区-学校-院落(物业)-警力”社区未保服务五方责任体系。
(原标题《为爱护航,龙华区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高原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