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前海金融30条”)。那么,此次措施有何亮点,如何进一步提升深港合作水平?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前海金融30条”亮点十足,政策“颗粒度”更细化,围绕深港合作这条主线分步推进,高水平建设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或将打造出又一个新的金融中心。
事实上,依托前海合作区加强深港金融合作,积极推进“前海金融30条”的落地,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用,聚焦资金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资本项目开放,促进深港两地之间金融服务业的开放与联通;逐步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金融环境。
探索跨境金融新路径
“梳理此次的30条措施,首次明确提出优先开展民生领域的金融突破,这非常切合当前市场需求。”余凌曲表示,随着内地与香港陆路口岸全面恢复正常通关,越来越多的港人来到深圳创业、生活,其中所需要的金融服务需要得到满足,但从现有的政策角度,他们的信用信息在香港,涉及跨境的信息传输以及征信等,都需要政策的支持来突破。
从数据上看,2019年深圳创新开展了香港居民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Ⅱ、Ⅲ类银行结算账户业务试点,截至2023年1月末,深圳5家试点银行为香港居民代理见证开立账户量达20.10万户,累计发生资金交易100.49亿元,占大湾区香港居民代理见证开户总数、资金交易总量的95%左右。
“市场需求巨大,‘前海金融30条’提出再扩大代理见证开户试点银行的范围,同时试点开展信用卡视频面签,以及为前海的香港居民提供贷款等等。”余凌曲认为,从政策的背后来看,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引进大量高层次人才,如前海在引进专业服务类的香港人才,如律师、税务人员等,满足这些民生类的金融服务,将大大助力深圳对人才以及专业机构的引进。
“跨境金融的一个痛点,就是深港之间的资金很难实现顺畅地流动。”余凌曲表示,“前海金融30条”的另一个亮点就在于,探索外汇管理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此次措施中提出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有效路径以及拓展离岸账户功能,在现有的国家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将前海作为资本项目开放的试点,让香港和前海之间的资金通道有效打通,尤其是资本项目的资金打通,能够为全国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径。
深港金融合作助力特色优势产业
记者注意到,此次“前海金融30条”中提出,发展特色金融产业,培育以服务“扩区”后产业体系和中小微企业为导向的金融业态。对此,余凌曲认为,目前,前海的特色金融产业首先是供应链金融,包括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且深圳绝大多数的商业保理和融资租赁机构都设在前海。“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是为了适应前海合作区‘扩区’后的产业体系。”
余凌曲表示,前海“扩区”后,发展空间更大,产业格局随之发生变化,涵盖的产业领域更加丰富,所需的金融服务也相应增加。“在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海洋经济、科创金融等方面,通过深港金融合作,能够更好地服务我们当前的特色优势产业,包括科创、供应链、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当前,深圳正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在余凌曲看来,不论是创新驱动,还是制造业当家以及绿色发展等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金融提供更好的支持。前海作为一个金融资源相对集聚的平台,又能够有效地引入国际化金融资源,“前海金融30条”将助力其实现更多的突破,助力深圳高质量发展。
“此外,从金融本身来看,当前深圳正着力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金融业是支柱产业,未来新一轮的发展方向之一便是提升国际竞争力。”余凌曲认为,前海优势明显,因为金融的发展与政策和创新高度相关。“前海金融30条”提出,将高水平建设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它的落地或将打造出又一个新的金融中心。
(原标题《政策“颗粒度”更细化 探索跨境金融新路径》)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