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与公共艺术专题展于近日开展。两座展馆,122个案例,1331件/组作品,三年一届的设计大展让观众看到了积淀成长的中国设计力量,感受本土设计扑面而来的创造力、竞争力与自信心。
设计方式时时更新,但以人为坐标,以服务生活为落脚点的设计理念未曾改变,当天马行空的设计创意运用在寻常生活,当焕新重塑的历史空间与城市共生共长,新时代的中国设计已悄然走进多元生活场域,美好生活由此开启。
汇入科技力量 打造智慧便捷生活
回溯历史,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为设计发展创造了新环境、新材料,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新课题。走进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一楼展厅,观众既能看到高铁、火星航天服等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也可以看到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的智能头盔,智慧厨房、AI健身衣等创新前沿工业设计,以及利用3D、4D 打印技术设计制成的服饰产品。立足于人们当下生活需求,设计为科技插上想象的翅膀,科技则助力设计实施落地。“设计就是要真正解决生活中的痛点、难点,真正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本届大展策展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杭间说道。
技术向善是科技发展的永恒追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区内,一处设计新颖的生态厕所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在乡村振兴语境下,来自清华大学的师生将先进生态技术运用在农村厕所的改造中,实现农村茅房变身为生态厕所,为北方缺水地区的乡村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环境友好的家庭厕所系统。此外,关山月美术馆和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内均展出有针对残障人士的工具设计,如辅助站立的外骨骼机器人,盲人视觉辅助眼镜,残肢儿童辅助器等。设计师们从人机工程学、用户心理需求、产品细节设计等各方面满足特殊人群需要,为残障人士带来更加便捷、高质量的生活,向社会传达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温情设计理念。
市民在认真观展
更新生活空间 营造优质人居环境
城市“微更新”是近年来改造城市空间的重要理念,意指在不破坏城市肌理和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有温度、有深度的改造。脏乱阴暗的菜市场蜕变为阳光透明房,偏僻狭小的旧空间变身为典雅精致的民宿……在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三楼展区,观众可以看到国内众多空间更新改造案例,并可以在搭建好的建筑框架中亲身体验设计师的精妙设计。将建筑设计融入人文、美学等因素,不但增强了建筑的景观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民众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生活,营造有滋有味的生活空间。
旧建筑的更新不仅留住了人间烟火,也留住了历史文脉。深圳南头古城的“蝶变重生”是深圳人较为熟悉的旧城改造案例。作为深圳城市的原点,南头古城承载见证了深圳中心的“迁移与回归”,2019年启动改造后,古城进行了精密细致的修缮设计工作,增加优化其产业、文化、商业、居住四大功能,打造出深圳独具特色的文化展示窗口与创意交流街区。展览中的相关案例将为更多城市建筑更新提供思考与启迪,用设计的力量,让历史空间重焕活力。
市民在认真观展
丰富文化表达 为寻常生活增添诗意
此次大展中文化元素丰富多样,囊括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非遗文化,在设计艺术的加持下,文化有了更加生动多元的创新表达。将年画图案印制在书包、滑板上;将二十四节气做成手账套装;将岭南文化代表醒狮的狮头设计为桌面摆件。现代设计以不同方式将传统民俗文化进行转译,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和理解。在关山月美术馆的湾区特展中,因设计而获得无限发展潜能的湾区城市群秉承“大国工匠”精神,涌现出了许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作品。拓荒牛壶、七星羊壶、荔枝壶……将传统工艺与城市特质相结合的茶具设计,架起了大众与文化密切接触的桥梁,为寻常生活增添诗意。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大展在“助力文化建设”版块展出了众多非遗设计产品,探索传统非遗技艺的实用之道。制作过程繁复、图案精美的高温窑变瓷器经过艺术设计可以运用在日常餐桌;鲜为人知的民间撕纸艺术作品经设计师之手可以成为家居装饰画,实现耳目一新的艺术呈现;青神竹编工艺在2022年被列入四川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设计师基于此工艺设计出《陆地与海洋》首饰产品,实现非遗工艺与地理文化元素相结合。非遗展区诠释了创意设计在工艺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为大众生活增添了诸多趣味与韵味。
(原标题《以人为本,智启未来 创意设计赋能美好生活》)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