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来自广州市的6名科研人员获发往来港澳人才签注,他们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实施后首批获此签注的内地人才。这是大湾区促进人才自由流动的创新尝试,将极大便利大湾区内人才之间的交流交往,更好地助力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
来自广州市的6名科研人员获发首批往来港澳人才签注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引擎和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但此前内地人才赴港澳从事学术交流等活动,只能申办商务或个人旅游等签注类型,不仅签注有效期、逗留时间短,并且还有次数限制。
为便利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从事科研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2023年2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发布公告,自2023年2月20日起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根据该政策,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科研、文教、卫健、法律等6类人才均可向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1-5年多次有效人才签注,持证人可在签注有效期内不限次数往来港澳,每次逗留不超过30天。
新的人才签注不仅惠及人才种类多、受众面广,而且签注有效期长,不受往来次数限制。广东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政委陈达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才签注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便利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从事科研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大湾区人才、技术等要素便捷高效有序流动,更好满足湾区内人才之间交流交往的新需求新期待,为内地和港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6名科研人才中的广州先进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姬婧经常往来于港澳两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此次获发人才签注,她表示十分开心:“以后会方便很多,可以想走就走。”中山大学南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湘东则表示,这一政策非常及时和便利,便捷了人才流动,有利于他开展相关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便曾建议针对频繁往返内地与港澳的青年创新创业人员,设置专门签注种类和办理通道。此次获悉人才签注政策实施后,她表示,人才签注政策便利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促进三地人才往来互通,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大意义建议,除便利人才流通外,她还建议应推动开通创新创业人员专线和物流专线,积极构建“一小时通勤圈”,保障大湾区创新要素的快速流通。
(原标题《广州市6名科研人员获发首批往来港澳人才签注》)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