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联组讨论聚焦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再造“万亿”级企业 ​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泳
2023-02-13 23:09
收录于专题:2023年深圳市两会

13日晚,深圳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举行联组讨论,16名政协委员先后发言,围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主题建言献策。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郑红波、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参加会议。

全力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未来深圳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哪里?如何再造“万亿”级企业?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20+8”重点产业集群,这些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成了委员热议的焦点。

“建议全力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市政协委员张晓春说,深圳人口密度全国第一,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开发强度大,路网密度全国第一,超大城市的独特特征增加了城市治理的复杂度,创建数字孪生城市意义重大。他指出,坚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开展政务服务、城市运营、空间设施、物联感知等多元数据汇聚融合和创新应用;持续打造最优数字营商环境,围绕市场主体培育和服务需求,打通惠企政策“最后一公里”,以优质普惠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促进企业数字化发展;不断丰富强化数字化民生服务,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科技创新发展红利。

目前的数字化底层资源整体利用率不足。市政协委员肖京建议,由政府统筹成立数字化引导资金和专门管理机构,统筹建设数字化底座。通过协调各方资源,引导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校及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共同参与,集中贡献算力、数据、资金、人才及场景等各方资源,建立共享、共建、共用、共创机制和数字化底座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强化通用数字化建设底座的打造。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成为全球全国瞩目的未来产业。总部位于深圳坪山的比亚迪去年全年汽车销售186.3万辆,成为首个问鼎中国年度汽车销冠的本土品牌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放眼整个深圳,从电动到智能、从软件到硬件、从华为到比亚迪,深圳实力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与异军突起的汽车产业全面对接,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市政协委员管连秀建议,成立市级领导机构,高位统筹、系统推动“两区一中心”建设,加大对坪山区乃至全市智能网联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推动华南地区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等国家级“两区一中心”落地建成,为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深圳加快培育发展壮大“20+8”重点产业集群,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市政协委员董建军建议深化政银企信息共享机制,此外,建议政银共建“20+8”产业集群线上金融服务平台,为做好专精特新、国高企业等线上对接服务,完善金融支持“20+8”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助力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打造人才高地“花开各国、果落深圳”    

人才是引领创新驱动的基础,“人才”也成了发言的高频词。委员们纷纷就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各抒己见。

如何让深圳唱响“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的“集结号”,以实实在在的政策优势吸引着天下“千里马”奔驰而来?市政协委员奚丹指出,通过优化海外人才政策体系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在引才方面,可考虑优化申领流程,降低申请难度,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依据国家赋予的权限,探索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确认函审发工作,优化外籍人士来华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等审批流程。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符合条件的人才申请永久R字签证、延长居留期限、入境等提供便利。留才方面,强化人才定居保障,对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在资质认定、奖励补贴、项目资助等方面给予“一事一议”、“一企一策”重点支持。

市政协委员盛司潼建议,借鉴以色列、新加坡等知名创新之都的引才经验,发挥人才优惠税政优势,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落实大湾区境外高端紧缺人才税收优惠政策。

“发力种子选手,打造人才高地,营造创新人才持续输入环境。”市政协委员刘陈立说,深圳在人才政策方面的举措已成为全国各地争相模仿对象,如何实现降维突破值得思索。作为海外人才首选之城,深圳可瞄准科研创新能力“波峰”阶段的研究生及博士后,增设海外博士后交流计划、外籍学子留学专项基金等,全球范围吸引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落地深圳,让各类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持续巩固深圳人才战略领航能力,打造世界级的人才高地,实现“花开各国、果落深圳”,为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城市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

市政协委员夏俊建议,探索“大湾区人才卡”等模式推动深港澳科技创新人才畅通往来,并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互认,让高层次科技人才安心在粤港澳地区创新创业。

从源头上杜绝跟班式研究、重复建设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进行高质量创新,需要科研支撑。科学家都有为国家“建功立业”宏大理想,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评价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杰出人才的积极性、高效使用政府宝贵且的有限科技财政投入是新时期政府有关部门特别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议题。

“要从政策源头上杜绝跟班式研究、重复建设。”市政协委员俞大鹏发言说。他提出建议:在项目论证和评审方面,要注意研究项目的研究目标是否清晰明确,研究内容是否专攻某一细分领域;还需避免有些地方出现的“小项目大评、中项目小评、大项目不评”的怪圈,规避可能的风险;要将科研资源交到在第一线奋战的科研工作人员,减少科研领域的“包工头”现象;注重科研领军人员和核心成员能实际参与项目的情况,减少业余或兼职科研人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情况。此外,重大项目可以尝试建立委托制,委托研究基础雄厚、学术声誉好的大机构组织、实施,避免“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等现象,努力把单项技术做到极致;对于中长期重大科研项目,建议可以尝试德国“企业出题、大学/科研机构答卷”的模式。

大学是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市政协委员阮双琛指出,大学要将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卡脖子技术与面向地方,面向产业相结合。积极发挥企业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瞄准国家战略、瞄准区域特色、瞄准科技前沿、瞄准产业需求,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原标题《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联组讨论聚焦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再造“万亿”级企业》)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刘一平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