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对它进行名词解释。
“蟠”即互相缠绕重叠之意。
“螭”,一种无角之龙,张口、卷尾、蟠屈。
“铜”即青铜,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天然代表贵重。
“鼎”就不用多说了,它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
那么,此刻,
请一字一顿读出它:蟠螭纹铜鼎。
这几个词语的重量的叠加,
使这件来自春秋时代的重器,
获得了特别的历史分量。
春秋·蟠螭纹铜鼎,春秋时期文物,国家一级文物。高46厘米、口径54.5厘米、腹围148厘米。1936年河南省辉县琉璃阁甲墓出土。圆形,口微敛,斜沿,双立耳稍外撇,器腹作半圆球状,圜底下有粗壮的三蹄足。腹中部有陶纹上下两圈,内饰蟠虺纹,外部饰三角形内蝉纹。
■专家解读
琉璃阁墓出土器物分散在多家博物馆
据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研究部罗晶晶博士介绍,1936年发掘的琉璃阁甲、乙二墓,出土铜、玉、石、陶器等千余件。然而,因战乱及政局变动,出土器物分散在两岸多家博物馆。琉璃阁墓地的年代从春秋晚期一直延续至战国中期,甲乙墓国属有魏国、卫国、晋卿范氏、晋卿魏氏等多种说法。
(原标题《观文脉·近观深圳国宝 | 蟠螭纹铜鼎:名词的重量》)
编辑 陈晓玲 严偲偲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