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元宵花灯夜,粤韵浸染润福田。
继两年前惊艳深圳的“我是曾小敏”——“剧·说”交响音乐会之后,2月5日、6日晚,粤剧界的“顶流”、传统艺术的革新者曾小敏再度带着她对粤剧艺术的新思考、新果实来到福田,在深圳音乐厅上演了两场刷新人们听觉、视觉和文化认知的“每一个春天”曾小敏粤剧交响演唱会。
一韵拂春水,四座沐春风。原来粤剧还可以这样唱、这样演、这样听!谢幕之时,人们用毫不吝啬的掌声、鲜花和欢呼,表达着对如此耳目一新的粤剧新貌的肯定。作为粤剧艺术改革的点火者和引领者,曾小敏再度在深圳福田这块创新息壤上完成了她的艺术突围。她和粤剧的“每一个春天”,在这块唱响过“春天的故事”的土地上再绽芳华!
粤剧的跨界与提纯
曾几何时,承载岭南文化魂魄的粤剧一度淡出了人们的主流视野。在深圳,似乎只有散落在罗湖商业城和人民南路、东门步行街的几间粤曲社中,才能听到咿咿呀呀的胡琴低诉、票友浅唱。时代的列车让车窗外的“旧风景”飞快闪过,粤剧粤曲的“慢生活”调调似乎落得有些“不合时宜”。
然而,总有不甘者叩响革新的门环,总有点火者引燃希望的火把。曾小敏就是这样一位不甘传统沉于寂寞的新一代粤剧艺术探路者。她跨越花旦、武旦和青衣三个行当,扮相俏丽,声线清越,唱、念、做、打俱佳。更重要的是,她敢于、乐于冲破传统概念束缚,大胆革新粤剧的唱腔、内容和表现形式,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的湾区土地上面貌日新,争取到了更多年轻观众的认可。
此次在深圳的“每一个春天”粤剧交响演唱会,就是这样一次改革者的急行军。东方的粤剧+西方的交响,看似不搭的文化元素,被编创者以极其大胆的思路糅合交融在一起,形式上的跨界,不仅无碍于粤剧作为“南国红豆”的传统魅力挥发,反而让曾小敏承袭于经典的唱腔进一步提纯,散发出了更加旖旎动人的魅力。
从情蕴其中、感天动地的《白蛇传·情》,到传奇色彩浓厚的《女儿魂》,再到英气逼人、大义凛然的《谯国夫人》,这几部曾小敏传统戏代表作的精华都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现。现代粤剧《江姐》唱段“绣红旗”寓红色激情于澎湃唱腔,渲染出一派革命烽火中的凛然画幅。
曾小敏恩师丁凡为爱徒助演的《满江红》更以时下同名电影带火的题材和荡气回肠的演唱令人惊喜,显示着粤剧艺术香火的一脉相承。而《第二十次重逢》、《每一个春天》等曾小敏新创的粤歌既融入了时代性强的内容,又发挥了粤剧传统唱腔中饱满悦耳、声线入云的优势,显示了这门戏曲艺术极强的包容性和内涵延展。
握其魂 易其形
戏曲艺术的推广和兴盛,不仅需要继承和革新,更需要名家名角的带动效应。毕竟这是一种表演艺术和大众文化,明星的魅力是无穷的。近年来,王珮瑜、张火丁等新一代京剧名角已经给国粹艺术“烧了一把火”。而在粤剧艺术领域,也需要曾小敏这样先天条件优质、传统积累丰厚,又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年轻主力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迷倒众生”的名角,也为粤剧艺术的新生和繁荣燃起一把火。
曾小敏的创新一直恪守南粤传统文化的根脉。变的是其表演的形态和舞台呈现的形式,不变的是其百年根深的艺术魂魄。气势恢宏却又与粤曲腔韵结合得天衣无缝的交响乐队,具有古典美却又并非传统戏装的舞台扮相,既有着清丽甜润的声线、又深得传统粤剧唱腔精髓的运气行腔,再加上融合了现代光影技术和剪辑手法的视觉背景,让这台“粤剧综合体”的舞台艺术创新之作显得那样朝气蓬勃、与众不同!
在这两晚的演出现场有很多年轻观众,都被这台见所未见的新派粤剧精华大戏深深吸引了进去,率先鼓掌的是他们,大声叫好的是他们,大幕落下时久久不远离去的也是他们。人们发现,原来粤剧艺术的面目还可以这样清新宜人!原来“南国红豆”可以在深圳福田这样的现代都市中呈现得如此明艳动人!对于粤剧这样一种以方言为基础的传统地方戏来说,来自这些年轻观众的肯定和认同,及其收获的观众之缘,是最大的褒奖和收获。
传统艺术缔结“福田之缘”
曾小敏近年的每一次艺术突破与首创,都选在福田这块创新高地来首唱。和两年前那场“剧·说”专场不同的是,此次来到福田登台的曾小敏,身份已是福田区政府引进的文化名人和文化顾问。自从2021年底受聘以来,她以亲身实践,为福田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推动粤剧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
本来,和广州、香港等粤剧的“大码头”相比,深圳还是一块新兴的粤剧文化土壤。然而作为粤剧首席名角的曾小敏把这台融汇其表演艺术菁华的重要节目的首演放在深圳福田,与深圳交响乐团合作上演,可谓独具匠心。正如其所言:“深圳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在这里可以大胆地去探索、去尝试,所以我们把首演放在这里,让大家知道粤剧可以这样唯美、这样时尚。”
时值春分前后,粤剧之美,如春光乍泄,正在这座城市里摇曳生姿。“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当代都市的水泥丛林中,传统戏曲之花与现代人的审美情怀产生了令人激赏的碰撞和共鸣,古老的粤剧艺术在这块沃壤上抽新枝、绽新蕊。
此唱声声如诉,告诉热爱粤剧艺术的人们:春天已至,且看花开!
(作者王俊:文化评论家、福田区音乐家协会主席)
编辑 姚静霞 二审 麦苗茵 三审 陈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