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再到八年烽火,为的是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那段历史,充满了那些立志“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将士为保卫全中国所作出的种种牺牲。
王清(前排左二)与王作尧妻子(前排左三)等人合影
王清出生于1926年5月。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年月,每当他翻开那一本本相册,看着那渐渐泛黄或已布满斑驳的照片,慢慢陷入回忆之中……
为家国走上革命道路
王清,1926年5月出生于东莞市厚街镇。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五个年头,东莞大片土地已成为沦陷区。
1942年10月,王清的堂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兼参谋长王作尧回到厚街,建立了莞太线敌后工作委员会(简称“敌后工委”)并担任书记。王作尧派其弟王步尧(时任莞太线敌后工委民运委员兼厚街游击小组长)秘密来到王清的家“南园”,做王清父亲王仲伟的统战工作。
当时,王清辍学在家,和姐姐王自芳一起参与接待,并与王步尧他们加强了彼此间的情谊。王步尧与王清常有交流,给他讲述游击队抗击日伪的事迹。听着一个个抗日的英雄事迹,王清的爱国热情被点燃了。王清毅然投身到革命斗争中,经王步尧引荐,王清结识了时任中共东莞水乡区委书记祁烽,并在他身边做交通联络员。1944年4月,由祁烽介绍,王清在广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一年,王清还未满18岁。
1943年,东莞地区白色恐怖越来越严重,祁烽与王清在此形势下,进入广东大学就读,以学生的身份开展地下工作。他们主要任务是配合学联搞党的秘密外围,组织开展学生运动,经常秘密印发革命传单、推销进步书刊、发展同学亲友参加革命团体。
广州光复后,王清进入东莞同乡国术(武术)总团担任副主任之职,还设法安插了一批地下党人在总团和直属分团、第三分团或莞义小学任职,让这些地下党人取得公开职业身份,从事地下活动。他们在该校开设夜校,招收码头工人入学,暗中向工人宣传共产党的宗旨、政策,宣讲解放战争形势,争取部分工人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或投奔游击区参加游击队,使得组织力量得到发展壮大。
1947年春,全国地下学联总部发出号召:各省、市高等学校学生于6月2日同时在各地举行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示威大游行。广州地下学联根据广州实际情况,于5月31日提前举行示威大游行。当时王清仍在中山大学,是这次大游行的发动者和参与者之一。
收缴“南园”武装 转移东纵武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对解放区大举进攻。
为了取得抗战的胜利,王清站在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自觉作为内应,配合陈筹武工队闯入“南园”,扣捕了自己的叔父、当时是竹溪区伪警察所长的王灼枬,说服其就范,顺利地完成收缴“南园”护沙队武器的任务。
1946年夏,东江纵队北撤烟台,厚街处于反动的白色恐怖之中。某天组织命王清到桥头接收一批武器运回“南园”掩藏,为以后恢复武装斗争作准备。
“我事先侦察了地形,摸清国民党驻军常常出没的路段,然后与交接人陈光联系,确定交接时间、路线与地点。” 回想起把武器从敌人眼底下运送到厚街时的惊险,王清至今想起都历历在目。“那天,我带领几个短枪队的战友,我穿得像有钱人一样;他们化装成农民,各拿扁担和绳索向目的地进发。到达交接点后,用事先准备好的一堆蔗麸把交接过来的武器包好扎牢,每人挑一担返回,机枪比较大支,我们就把武器藏在甘蔗田里,随后再分批运输。厚街全是秘密区,路上有岗哨、有巡逻,我就做先导,手拿一把雨伞,行进顺利时就用雨伞作拐杖,一旦有问题就撑起雨伞作警讯,让挑蔗麸的人绕道而行。终于顺利把这些武器运回南园,在密室掩藏下来。”
完成此项任务后,王清又回到广州继续学运工作。
解放后……
1948年,王清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一支三团政治处工作。解放后,王清曾任东莞军管会万倾沙接管处群运股股长和副区长、县政府民政科副科长、第八区工委土改中队长等职。后调任石龙,任石龙中学、石龙二中校长。
1951年,东莞解放。
上世纪80年代,石龙中学在他的带领下成绩突出,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时任中央教育部中学司司长杜华等国家、省、市领导多次到石龙中学视察,石龙中学还获得了“广东省先进单位”称号。在任期间,王清获评“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优秀工作者”、“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离休后,王清扎根石龙,膝下儿孙满堂。谈起往事,老人眼里闪现出别样的光芒。战火纷飞的年代,虽然已离我们远去,然而当年为民族、为国家英勇无畏的付出的老兵的精神,依旧长存。
编辑 周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