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8日)上新的地铁16号线,为深圳东部再添一条轨道干线。记者了解到,除了平稳飞驰的列车、设计大气美观的车站等,16号线也是一条科技元素满满的地铁线。
30余项技术创新助力攻坚克难
据介绍,地铁16号线全线约一半的工点经过岩溶区,为深圳地铁线路首次长距离穿越岩溶强发育区域。为做好风险管控,施工单位中国铁建在基坑开挖时严格遵循“开挖一段、封闭一段”原则组织施工,因时、因地制宜动态调整建设方案,多措并举破解了开挖涌水等一系列施工难题,创下工期仅1814天的“高效型”示范地铁线路。
与此同时,地铁16号线积极挖潜增效,采用国内首个“以行车指挥为中心”的智能运控系统,搭建了四期工程中唯一一个主副“双活控制中心”,实现了系统功能的最大化。同时设置了控制层中心,彻底解决线路信号设备点多线长、维修人员分散和作业低效等问题。
此外,中国铁建在地铁16号线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科技攻关,自主研发了卸铺钢轨全自动一体化设备,形成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同时,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安全质量管理深度融合,引入BIM技术实现图纸立体化、交底可视化、资料数据化。
“智能运控”列车安全感“加分”
在列车技术方面,16号线一次性开通GoA4最高自动化无人驾驶功能。该线路装备了卡斯柯智能运控系统,以行车指挥为核心,通过数字化、智能分析手段,大幅提升调度指挥、故障处置水平,实现运营安全与效率的优化升级,助力深圳地铁打造又一个标杆项目。
地铁的安全高效运营涉及众多专业,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卡斯柯智能运控系统在深圳地铁16号线的应用,构建统一数据池,为实现跨专业联动提升运营效能打造数字化底座。如集成了信号、车辆、供电、机电、站台门、视频监控、消防、售检票客流等各个领域实时数据的“运营数字化驾驶舱”,能够帮助调度人员快捷、全面地掌握线路运营情况,确保调度员对关键运营信息“应知尽知”,做到运筹帷幄精准决策。
基于多专业数据融合平台,智能运控系统可通过一系列自动化、智能化功能,缓解全自动无人驾驶模式下行车调度员工作压力的同时,提高调度指挥和运营效率。
例如,在故障情况下,智能运控系统能以行车安全为中心,快速发起应急预案处理流程进行联动联控,通过“应急一张图”指导调度员按流程排除故障,快速恢复运营,大幅降低列车延误。在正常运营情况下,该系统可实现自动收发车、自动调车、自动洗车等智能化功能,从而提高场段作业效率。
在安全方面,智能运控系统可以通过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高可信等技术手段,将静态的运营规则和工作制度转化为动态的联动联控和应急处置管控措施,提高运营安全。
(原标题《深圳地铁16号线“上新”!科技创新加持安全感满满!》)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