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啤坊艺术街区:城市型文旅目的地
晶报
2022-12-19 11:20
收录于专题:万象罗湖

金啤坊艺术街区位于罗湖区东晓街道东昌路9号,是老深圳人熟悉的原金威啤酒厂旧址,也是深圳第一例将拆除重建与综合整治模式融为一体的复合式旧工业区更新项目。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者鲁安东、青年建筑师王子耕和设计策展人陈伯康三人共同担任总策展人的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下简称“深双”),于12月10日在罗湖金啤坊开幕并于次日向公众开放,成为近期深港热门话题。在未来三个月展期内,这里将有超过两百场活动举办,包含学术论坛、现场表演以及各种互动工作坊,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盛事,更是深圳引以为傲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深双与罗湖情

毕业于罗湖翠园东晓中学的范博睿与学长李佳霖,都是在东晓社区出生长大的,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凝结成剪不断的绵绵情感。在游戏中认识的他们,花了两年半的课余时间,用共同喜爱的游戏软件Minecraft创作了一部作品《日出东方,临将破晓》,作品以母校翠园东晓中学为中心,向周围街区扩展还原,铸就了百万方块所架构的充满浓浓情意的虚拟世界。在这里,有翠园东晓校园时光里的欢愉,有春晓路街头市井的烟火,也有围岭山的层峦叠翠。在他们搭建的世界里,教学楼上挂着钟爱的对联“龙在青天书在手,花开东晓人开颜”,行走过无数遍的街区与俯瞰的罗湖城区交相呼应,他们在对罗湖千百次的无限回眸中充满着无尽的爱与乡愁。

这是第九届深双中罗湖馆的参展作品,参展者也是历届深双最年轻的一代。他们是真正的“罗二代”(注:罗湖出生长大的第二代),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回馈曾经滋养过自己的城市和社区。

本届深双不少参展艺术家都是在罗湖长大的,他们在罗湖本地上过学或工作过,还有部分是出国留学后回来继续在这里居住和工作的。“可以说,他们是跟罗湖这个地方共同成长的”,本届深双“即地制造”常设展“制造时代”子板块策展人冯宇便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于1985年随父母来罗湖,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金威啤酒厂就职,近四十年来,他对罗湖有血浓于水的深情。他说:“与罗湖共同成长的这批人,不是观察者视角,我们认知里的罗湖是与这个地方同构的,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大家会想着如何布置它,如何让它朝着更好的方向走,愿意为它的发展投放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我们对罗湖会有一种主人的意识——这其实也是深圳本土文化的建立和积累。”

为了这一板块的展陈,冯宇把深圳档案馆内有关罗湖及金威啤酒厂的历史档案几乎翻了一个遍,他希望从不同的维度给观众呈现一个鲜活的日常的罗湖。同时,除了展品之外,还陆续举行各种动态的交流活动,比如,12月17日邀请郑岳传先生来讲“我在罗湖酿啤酒”等。1986年,郑岳传远赴德国慕尼黑Doemens酿造学院学了两年啤酒酿造技术。1990年,他作为深圳啤酒有限公司首任酿造车间主任,酿出了第一罐金威啤酒。三十多年过去了,郑先生酿造金威啤酒的故事,隔着悠悠岁月,让我们感受到工业化大规模酿造啤酒时代及其背后的城市性格与现代化生活。

在冯宇看来,金威啤酒同步于改革开放,是深圳城市化发展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啤酒看起来是冰冷的,但使用的是世界最先进最标准化的生产,它同时又是文化产品,代表的是一种趋向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是深圳现代化阶段的一个小小的标志物。从这个层面讲,人与城市因为啤酒而充满着某种共生的有意义的连接。”

罗湖馆与深港情

“地名一定要简单易记,既要有内涵又有观念。我觉得‘金’字一定要用,因为它代表‘金字招牌’的意思,‘啤’就代表啤酒,‘坊’则保留了金威啤酒厂最传统的部分。‘金啤坊’这个地名最终因投票率最高而获选并保留至今。”原来,“金啤坊”这个地名是由陈磊峰起的,在晶报记者面前谈及此事,他语气里颇为骄傲。

陈磊峰此前一直是罗湖城市更新局的局长,目前还兼任该局党委书记,对罗湖城区改造满怀感情。“金威啤酒厂停产的时候,我留了10瓶易拉罐啤酒,这次特意贡献了6罐放在这里为公众做永久展示”。陈磊峰深感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金啤坊算是他职业生涯中“参与的一件不平凡的事儿,有小小的成就感”。

对于罗湖馆 “桥接:湾区枢纽,万象罗湖”的主题,陈磊峰坦言深圳的发展是通过罗湖桥起步的,这是罗湖的地缘优势,而“桥接”二字也是网络术语,有“连接万象”之意,比如连接深圳与香港、历史与人文、城市与资源,等等,刚好也呼应了本届深双“城市生息”的主题,是罗湖城区宜居的、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的展现。他特别提到馆内创意来源于岭南根深叶茂的大榕树造型,象征着罗湖作为中心城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与四面八方连接的。

参与创办和组织过前七届深双展的黄伟文,这次与陈雪一起参与本届深双罗湖馆的策展,他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罗湖桥就是罗湖最大的IP,我们这次策划的罗湖馆内容虽多,但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点是梳理了罗湖桥的历史版本,将原版罗湖桥形象用多种创作形式(影像、模型、家具、壁画等)呈现给观众,并提出将沉睡在港方树林里的正版罗湖桥给接回罗湖作为公众可以体验的深港历史遗产和开放景点。”在他看来,首次作为深双东道主的罗湖,在对历史的挖掘中找到了罗湖桥的价值和意义,而金啤坊是一个非常有历史和创意的场地,展示了罗湖城市更新有生命力的历程,对工业遗址与文化做到了很好的保护、活化与利用。“通过深双,市民或者游客会发现,罗湖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密集的城区,你站在罗湖馆的外面,还能够远眺到梧桐山的电视塔呢,而我们户外的作品也勾勒出了罗湖山水一体的意象。”

罗湖城市更新局的四级调研员赵宁及其团队具体负责“罗湖馆”的组织工作,她说,除了金啤坊之外,罗湖馆内展示的湖贝片区、蔡屋围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正在建设当中,均是以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为前提进行改造的。“另外,我们把罗湖馆和香港馆放在一起,更好呼应了深港融合的大背景,通过罗湖桥,深港两地不仅有地理上最早的连接,未来也有更多深度的合作”。

金啤坊与罗湖文旅

金啤坊艺术街区因深双源源不断的流量,而成为罗湖全新的文旅目的地。

徐轶婧是金啤坊文化运营负责人,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罗二代”。她在本月15日的“罗湖发布”上分享道,金啤坊是深圳第一例将拆除重建与综合整治模式融为一体的复合式旧工业区更新项目,其前身是原金威啤酒厂,曾孕育着深圳唯一土生土长的啤酒品牌——金威啤酒,1985年成立,1990年正式投产,1997年于香港上市。“那是一代深圳人的共同记忆,它陪伴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城市建设者干杯畅饮、追逐梦想,也深度参与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深圳粤海城的核心业态之一,金啤坊在原厂址基础上保留了工业特色鲜明的如啤酒发酵、易拉罐生产、污水处理等工序的标志性建筑物,通过空间重构与价值重生,将原来单一的生产线改造为多元的文化场域。

徐轶婧分享道,从文化旅游的角度,金啤坊以“深圳人”、“罗湖故事”、“啤酒”为主题,挖掘城市记忆及“老金威”所沉淀的时代精神、文化内容并呈现给市民和游客。在这个曾经是大型工业化啤酒生产的发酵车间里,还引入了一家践行低碳循环理念的微型啤酒厂“老爷鲜酿”,其顾问就是上面提到的郑岳传先生。尽管金威啤酒厂已然成为历史,但 “老爷鲜酿”则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了深圳人的集体记忆。

“接下来,金啤坊将成为展示深圳工业文明和在地历史文脉的窗口,打造以啤酒为主题集公共文化艺术展示、市民休闲娱乐、数字创意产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徐轶婧透露,金啤坊艺术街区作为第二批深圳特色文化街区和第九届深双主展场,自1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成为罗湖首个以啤酒文化为主题、以城市更新为线索、以数字创意为特色的城市型文旅目的地。“金啤坊将成为‘活的博物馆’,这里绝不仅仅有啤酒(还有故事),更是一个具有时代印记的公共文化活力中心,一座献给深圳的精神坐标。”她补充道。

(原标题《金啤坊艺术街区:城市型文旅目的地》)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连博 三审 刘思敏

(作者:晶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