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制度技术赋能,管住“黑飞”无人机
读特评论员 谢仕亮
2020-07-30 00:31
收录于专题:特评

无人机频入禁飞区带来的安全隐患,每每让人“捏把汗”。近日,龙岗区、坪山区两名男子分别因在管控区域内飞无人机、超高飞无人机而“吃罚单”,备受市民关注。其实,上述情况并非个案,昨日,记者从市公安部门了解到,2019年全市涉无人机“黑飞”警情达277宗,月均23宗。而今年,尤其是6月、7月涉无人机“黑飞”警情亦不在少数,分别为33宗、22宗,这给公共空间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往披着神秘面纱的无人机如今已进入民用市场,“飞入”寻常百姓家,其适用范围已从警用执法、电力巡检、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向农业植保、快递送货、影视航拍等诸多领域迅速拓展。可以说,民用消费级无人机正在多方面改进我们的生产方式,改善我们的生活体验。但与此同时,由于新晋飞手、“菜鸟”玩家的剧增,“黑飞”“盲飞”“乱飞”事件亦时有发生:或无知误闯禁飞区干扰民航起降,或违规飞临人员密集区威胁地面人车安全,或任性穿行住宅区侵犯他人隐私等等。

无人机安全自在飞行,离不开成熟的管理制度护航。作为全球重要的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基地,深圳被誉为“无人机之都”,在飞手数量、无人机人均保有量等方面均位列全国前列。相应地,在无人机飞行管理方面,深圳同样锐意探索,先行先试。比如,率先启动“无人机飞行管理试点”,上线全国首个无人机综合监管平台——“深穹平台”;比如,积极为民用无人机飞行“立规定矩”,先后于2018年、2019年分别发布并施行了《深圳地区无人机飞行管理实施办法(暂行)》《深圳市民用微轻型无人机管理暂行办法》,对民用无人机的生产、销售、飞行以及安全管理和法律责任等都进行了明确,用户能去哪里飞、怎么飞都有具体规定。这给空防安全、军民航飞行安全以及公共安全上一道技术与制度的防护装置,体现了为人民安全负责,也为民用无人机健康发展护航的先行意识。

杜绝无人机任性“黑飞”有赖飞手自觉遵守“空中交规”。当前,无人机放飞的规则和违规处罚条例俱在,为何“黑飞”现象依然频现?除却一些微型无人机尺寸小、部件多由非金属材料制造难以探测发现,让监管约束力鞭长不及的因素之外,很大一个原因在于飞手航空安全观念淡薄。为此求解,须对飞手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宣传,比如,可以在飞手证考试中加大飞行安全知识与相关法规的考查权重,或在每一次起飞前都给予必要的安全警示,让飞手牢记“先实名、辨空域、不超高、要联网”,自觉遵守“空中交规”,将飞行安全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此外,还应加强技术赋能,通过要求企业加装飞行控制芯片、设置电子围栏等,实现无人机飞行可识别、可监测、可追查,甚至可“强制降落”,让无人机告别“黑飞”烦扰,促进无人机产业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编辑 许舜钿

(作者:读特评论员 谢仕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