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女儿突然郁郁寡欢,却为何坚决“不要”母亲关心?
读特首席编辑 刘一平/文 冯大美/漫画
2017-09-20 20:04

开学已近一月,深圳市康宁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余常红发现,这段时间来心理咨询的学生比往日多了,尤其是高三学生,因为高三往往已经分班,而且高三比其他年级开学略早,学生的压力难免增大,但其中也有孩子的问题与家长有关。

案例:好好的孩子变得不太正常了

来咨询的学生里面,有一个16岁的高三女生,母亲带她咨询的目的,主要是母亲觉得孩子“不太正常了”。孩子在高一以及高二上学期都很好,积极、活泼、开朗,与同学关系也不错。但学校在高二下学期分班后,好好的孩子就变了,而且情况似乎越来越糟糕。

原来,高二下学期分班后,这位女生进入新的班级,周围都是不怎么熟悉的新的同学,而且似乎也融不进去,处得好的老同学都分在别的班,也都不太理她了,她不禁产生了深深的孤独与失落:难道友谊的小船真的说翻就翻?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整天萦绕心间,她日思夜想,包括上课,但总想不通,成绩也下降得厉害。于是更加苦闷、孤寂,晚上无法入睡,导致白天精神更无法集中,形成了恶性循环。以至于哀声叹气,一个人哭,回家也不吭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父母关心孩子,安慰她“没事没事”,但关心多了,孩子就发脾气了。母亲对心理医生说:“她把自己关在房间不出来,也不干什么,就是发呆。我进去看她、劝她,她就脾气更大,说我讨厌,叫我滚,然后她就哭。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了,也考虑让她先休学,因为这样也没法上学了。”

父母也觉得不对劲,以前孩子很不错的,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母亲就问女儿,要不要去看心理医生?

女儿立刻答应:“我就是有抑郁症了,我要去看。”(发现问题就寻求专业人士帮助,给母女俩赞一个!)

分析:母亲的关心背后藏着自身的焦虑

女孩的抑郁焦虑情绪明显,她对余常红说,觉得自己孤独、寂寞,“难道为了学习就不能有友谊?我想不明白。”余常红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失去了同伴的支持,猛然进入陌生的环境,学习压力又重,于是一下子找不到方向了。

女生又对余常红说:“我妈好烦!整天像个侦探一样,在我门口探头探脑。我不需要她这样的关心。”问她那你想要父母什么样的关心?她想了想,说:“我也不知道。”

余常红告诉记者,这位母亲的做法也是很普遍的。这样的母亲多到了45岁左右的年纪,渐渐进入更年期。母亲为什么会让孩子觉得“啰嗦”“反复唠叨”?因为母亲总觉得可能是自己还没有跟孩子说清楚,总想如何才能说得更清楚,于是跟孩子再三说,“其实这也是母亲在缓解自己的焦虑。”

但与成年人相比,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如成年人。这时,孩子已经因为有些事总想不明白而特别烦躁了,母亲还在骚扰她,时不时去问“你在干嘛?”“要不要出来喝点水啊?”“天气这么热,要不要去冲个凉?”母亲是关心孩子,但她不知道,其实孩子特反感她这样。

“由于母亲不能把自己的焦虑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总是唠叨不休。这时的孩子自我感觉是成人了,不再是需要时刻照顾的小孩子,但自控能力又有限。孩子对母亲的唠叨不高兴,但又需要母亲的照顾,衣服要母亲拿去洗,晾干后还是母亲收了叠起来,空调用过也是母亲来关。”余常红指出,正因为孩子的信息反馈给母亲就是“你还是不能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所以我要照顾你”。

另一方面,与上一辈相比,现在的孩子大多强调自我,脾气也大,客气的对父母不理不睬,不客气的就直接说家长“讨厌”,甚至“能滚多远就滚多远”。余常红指出,这也是孩子学习压力大的一种表现,因为在学校没办法发泄,回家就只好冲父母发脾气,因为父母是最安全的人。

因此,青少年的抑郁或焦虑,通常总与家长有一定的联系。这也许是爱孩子的父母始料不及的。余常红建议这位母亲,还是要让孩子去上学,否则休学在家的话,会与母亲闹得更厉害,因为孩子与母亲彼此的空间太小了。

对策:家长对孩子的情绪首先要能共情

“这位母亲为何让青春期的女儿特别反感?因为她对孩子的情绪状态不去支持、不去共情。”余常红指出,这也是不少家长的“通病”。

“孩子的友情出现问题,家长只是满不在乎地说‘她不理你,你就不去理她就行了嘛。你再找其他人交朋友就行了嘛,没什么不得了的’。家长其实不知道,孩子其实心里很难过,你这样轻描淡写、置之不理,会让孩子更加难过。这时,孩子首先就是不认同你,你再说什么都没有用了。”

如果换一种方式,母亲对女儿说:“相处得那么好的朋友,现在不理你了,你一定很难过。”这就是肯定了孩子这么多年的友谊。“你这么难过,我们可以怎么办呢?”这时再去分析,孩子就容易接受了。

余常红认为,家长的问题在于,总是结合成年人的经验,一下子讲给孩子。“但请问,你的这些经验,也是当时一下子就获得的吗?还是经历过人生磨练,慢慢体悟到的?孩子已经很痛苦了,这时家长若要开导她,就要顺着她的感受去讲,把她的委屈、孤独、无奈、失去友谊的伤心失落,慢慢稀释掉,这就是共情,然后再去开导。”

有时候家长也可以问一句:你需要爸爸妈妈为你做些什么吗?要不要家长出面去找老师?或者给你换一个宿舍?实际上,家长去找老师也不一定真会有用,但只要你站在孩子的一边,她的心情就会舒服很多。

余常红进一步指出,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认知和反应,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或控制,“如果没有共情,孩子会觉得你并不能理解我,你并不知道我的心痛。那你说那么多又有什么作用?孩子并不觉得你是在帮她,而是站在她的对立面,自然非常抵触。”

读特新闻+

更年期家长应比青春期孩子更有自控力

余常红指出,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是不稳定的,此时的身体和心理处于快速的发展状态,协调性还不是特别好,因此遇到一点挫折,就易大起大落。老师、家长发现后及时介入,负面情绪可以及时纠正。如果父母不能有恰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差,甚至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因此,家长要了解一些青少年情绪的变化特点。

另一方面,家长进入更年期,也在经历着体内激素的变化而导致的情绪不稳的问题。但,家长显然是更应有自控力的一方,不能与青春期孩子在不同的轨道上使劲,家长最好能多退一步。毕竟家长的阅历与掌控力相比孩子成熟很多,有着更强大的理性与认知,可以有效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家长“失控”,并且影响到家庭关系,则应求助配偶或专业人士,让自己能在家里做回“正常的”家长。

余常红同时强调,通常对未成年人并不会下抑郁症之类的结论,因为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不过,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有反常的变化,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通过心理医生的交谈与评估,发现孩子确实存在着严重的抑郁或焦虑情绪,达到病态的状态,这时就需要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治疗。

编辑 王润天

(作者:读特首席编辑 刘一平/文 冯大美/漫画)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