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深圳学术年会“AI for Urban Science”在北大深研院举办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李丽 通讯员 王可佳 文/图
2022-12-05 14:12

12月2日,第14届深圳学术年会——“AI for Urban Science”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举办。作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1周年院庆主题活动“AI for Science”之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围绕城市科学与人工智能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话题,旨在为国内城市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中青年科学家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会议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圳报业集团主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智慧国土工作委员会承办。

线下活动现场。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城市科学的理论提供新思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张锦在开幕式上表示,北大深研院在创新发展的新时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据透露,AI for Urban Science 将作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智慧国土工委会的主题会议,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在此后的每一年都将举办该会议,开展行业前沿探索与交流。

张锦院士

活动中,与会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和学术分享。

吴志强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志强院士在大会中以《智慧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为主题,进一步探讨了城市技术模型(City Intelligent Model,CIM)与AI的结合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跟踪城市的发展历史,并结合现在的城市以及生命流动,推演城市的未来,实现以跨代孪生(Generation Cross,GX)为代表的城市数字孪生的发展方向。此外吴院士还介绍了团队关于城市智能规划方面的研究,人工智能大量学习规划方案后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给出智能规划方案。

赵鹏军教授担任上午会议阶段的主持人,并在线下作报告。

北大深研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赵鹏军教授就《城市计算模拟赋能CIM》展开了报告。报告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的痛点与机遇,详细介绍了CIM的技术特征、框架、应用场景、地方实践、技术瓶颈,并提出了较为理想的模型。报告还分享了团队开发的博雅智城CitySPS的技术体系,包括其系统模拟、城市计算、高性能计算的实现,在信息、知识、决策三方面的赋能,在低碳城市应用场景以及目的优势和前景。

张晓春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董事长张晓春汇报主题为《数据驱动的城市交通治理—深圳实践与思考》,他总结了中国主要大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与挑战,回顾了美欧新日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并以深圳市为具体实例深入讨论数据驱动城市交通治理问题,提出要参照国际经验以法律形式固化数据开放体系与标准,为多元主体参与和多元利益融合提供基础性平台并期望以数据治理、运营治理、政策治理、空间治理为抓手,实现数据驱动城市交通治理,建立共创共享的超大城市交通现代化综合治理格局,为超大城市交通发展提供新思路,实现新突破。

廖通逵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廖通逵带来了题为《时空智能感知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的汇报,介绍了多元化的时空信息感知手段在智慧城市大数据体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从城市多维智能感知、城市多源感知数据融合处理、城市数字孪生体构建、城市智慧运行与决策等多个方面分析时空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新挑战;结合实际项目分享时空智能感知服务城市综合治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城市生命体从可感知到可认知,最后到可预测,必将使得运营更高效、城市更美好、生活更幸福。

谢奕

华为云智慧城市AI业务总监谢奕带来了题为《华为云AI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探索和实践》的汇报。他提出华为云城市智能中枢可以通过引擎层提供城市应用和业务感知、认知、决策、执行所需的全栈智慧化能力,跨引擎协同和平台化运营、迭代。而知识计算引擎让问题处理更彻底,更精准,让问题洞察更清晰,打造精准政务治理并且基于知识计算引擎,可以挖掘潜在敏感事件,阻断城市重大风险。此外,机器人引擎让政务服务“办得快”,从而实现打造不打烊的数字政府。城市治理+AI、政务+AI、供暖+AI、交通+AI……华为云AI正在千行百业的实践探索中做出精彩答卷。

李振军

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振军带来了题为《“人口+”数智引擎,城市科学新动力》的报告。他聚焦“人口+”,连接“人-物-企”,基于数智引擎的数据集成、平台提供、智库运营能力,深入阐述了智慧足迹在经济、消费、就业、社会民生、人口、城市、企业等领域的具体数字化实践,实现“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企业”的构建并强调了“人口+”可作为数智大脑服务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战略,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活动的下午场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智慧国土工委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吴健生教授主持。

罗勇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罗勇带来题为《大数据技术为国土空间规划赋能探索》的报告。他首先将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划分为规划调研、实施评估、内容编制、规划管理四个阶段,并介绍了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十二个方面的实践;随后重点阐述了在规划实施及现状评估和城镇开发边界中的大数据技术模块。他认为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国土空间全要素发展趋势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预测,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同时也指出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方法还相对滞后,还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

龙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龙瀛以《新城市科学:新的城市科学+新城市的科学+未来城市》为题分享了关于新城市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报告梳理了新城市科学的发展脉络,提炼了新城市科学的内涵,包括利用新数据、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城市以及通过梳理新兴技术、人和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来研究受到颠覆性技术影响的城市,并结合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与近期开展的实践探讨了空间干预、场所营造与数字创新的应用路径,进而为未来城市创造贡献力量。

陈军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一级教授陈军院士带来了题为《时空知识服务的基本问题与研究动向》的精彩报告,指出在近年来时空数据海量、信息爆炸、知识难求的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发展时空知识服务,将有效地提升时空数据信息的价值,更好地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陈军院士倡导应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构建时空知识服务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发展“以知识为引导、算法为基础、服务计算为支撑”的时空混合智能计算与知识服务,研发时空知识基础平台与应用服务平台等措施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管理等提供高水平的时空知识服务,为新城市科学如何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了前沿性的框架和前瞻性的思想。

叶嘉安院士

香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院士带来了题为《AI人工智能与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报告。叶院士首先回顾了1985年以来通信技术与城市规划管理之间的关系,认为智慧城市的骨干是由GIS、传感器、ICT以及wifi,随后分别从传感器系统、智慧科技以及人工智能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展开,具体涉及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扩张、城市交通、空间决策等内容。最后叶院士阐述了数字孪生城市的理念,指出了应用数字城市去帮助实体城市进行运营管理的路径。

活动线下会场。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汤俊卿、宫兆亚、张浩然分别以《城市韧性、智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面向空间交互的城市土地利用识别:一个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框架》《小世界AI-用于绿色城市和清洁出行的模块化元认知数字共生技术》为题,带来精彩的学术分享。

(原标题《第14届深圳学术年会“AI for Urban Science”在北大深研院举办》)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王雯 三审 刘一平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李丽 通讯员 王可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