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芬:“战疫”场上社区和心灵守护者

读特记者 周元春
2020-07-29 15:40
摘要

从今年1月份开始,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守好“最后一米”抗疫防线、到人流最密集的口岸做心理志愿服务、参加奔赴武汉做疫后心理辅导服务,叶丽芬一直奋战在战疫前线。

在短期内连续做了6场地铁新义工综合培训后,叶丽芬的嗓子哑了。带着嘶哑的嗓音,她坚持来到深圳湾口岸,继续参加心理志愿服务。

从今年1月份开始,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守好“最后一米”抗疫防线、到人流最密集的口岸做心理志愿服务、参加奔赴武汉做疫后心理辅导服务,叶丽芬一直奋战在战疫前线。

有时候,防护服一穿闷一天,脱下时防护服可以倒出水,里面的衣服也能拧出水,连续几天“作战”后身上捂出湿疹,脚底也长了水泡;有时候,忙起来,没时间吃饭没时间上厕所;有时候,连轴转十来小时,回到家中累得说不出话……但叶丽芬却说,能参与到这场“战疫”中,当社区和心灵的守护者,值得!

叶丽芬

守好“最后一米”抗疫防线

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应急救援志愿者联合会是全国首个街道级应急志愿者联合会,叶丽芬就是这个联合会的副秘书长。曾参与过抗击非典、清水河大爆炸等重大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的她,已无偿服务社会累计达4万多志愿小时 ,也曾获得 “广东好人”“深圳关爱行动十大爱心人物”等诸多荣誉称号。

“新冠疫情发生后,我们团队成员达成共识——充分发挥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的优势,立足社区,守好家门口的‘最后一米’抗疫防线。”

在社区教小朋友正确佩戴口罩

第一时间介入到了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协助社区构建起了“1+6”防控体系;

为将防控工作落实到居民家门口,制定出居家医学观察隔离 “六个一”工作法(每天一次温馨回访,每人一份承诺书,每人一次权益告知,每日测量两次体温,每天微信群关注,每天一次邻居安抚);

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启动可视化应急平台,提供“24x7”服务;

运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广播,和小伙伴分别录制了普通话版、粤语版、客家话版、英语版的宣传广播资料,将防疫知识传播给社区每一个居民和南山智园、民企科技园的企业员工;

引入资深心理咨询师进驻社区,对一线社区工作者进行心理关爱与心理疏导服务,为他们纾解排忧,缓解压力;

……

专业又有针对性的抗疫排查防控工作让叶丽芬和应急救援联合会的小伙伴们获得了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高度认可:“我们开展个人安全防护方面的督导工作,社区居民从一开始有抵触情绪,到逐步接纳我们以及我们所提出的防护指引,再到主动学习防护知识、‘监督’提醒身边人,这种转变对我们而言就是最大的鼓励和工作动力。”叶丽芬说。

对接资源向医护人员赠送鲜花

做后疫情时期的“心灵守望者”

“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很多人关心我,说外面那么危险,到处跑不怕被感染么?我的回答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早日走出家门。”叶丽芬笑着说:“我是社区的一份子,是一名志愿者,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抗疫队伍中来。”

随着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步入正轨,叶丽芬的抗疫志愿服务转移到后疫情时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心理服务领域。

6月份,叶丽芬到成都参加完“疫情灾后心理重建学术大会”后,受邀直接飞到武汉,参加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发起的“心社联动送安心”行动,入驻武汉试点社区的“安心小屋”,开展疫情之下的心理辅导、援助服务。

6月初到武汉参加心理援助服务

“在武汉,由于疫情影响,无论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的社区居民,都积压了很多负面情绪和压力。如果不帮助他们释放出来,久而久之,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从6月初到7月初,一个月的时间里,叶丽芬和其他心理专家志愿者一起,在武汉的多个社区里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社区访谈、团辅等心理援助服务,并根据社区需求举办了多场如沙盘游戏体验、华罗牌情绪分析、主题布艺手工等心理减压活动,为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做各种心理调适服务。

和其他心理专家志愿者一起,在武汉的多个社区里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社区访谈、团辅等心理援助服务

”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参加我们的活动后放松下来的双肩和灿烂的笑脸,这将成为我记忆中武汉最好的风景。”叶丽芬说。

疫后的各种“重建”都将是长期的。叶丽芬告诉记者,她愿意继续奔走于抗疫前线,直到疫情结束;也将继续为疫后有需要的不同人群提供心理疏导、心理支持等志愿服务,做一名“心灵守望者”。

编辑 周宏博

(作者:读特记者 周元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