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湾区样板
熊哲文 谭博文
2022-11-22 10:02

提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法治的论述,不仅体现在赋予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新的内涵,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布局新,二是理解新,三是表述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就未来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作出了全面部署,是一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新时代依法治国的总纲领,通篇贯穿着“法治中国”的主题,显现着“法治思维”的逻辑,回荡着“法治精神”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关键位置来谋划、推进、部署,勾勒出一幅清晰且生动的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新蓝图。

一、谋篇布局,专章论法,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布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境界。过去十年,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命题,凝聚古今中外法治建设的思想精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实践性、真理性、指导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中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为坚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法治的论述,不仅体现在赋予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新的内涵,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布局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作为报告第六部分“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第四点予以阐述。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法治的论述则是以题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单独作为第七部分予以阐述,特别强调了全面依法治国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总体部署和发展目标,进而从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和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其具体举措。

二是理解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这一论断来阐释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更为深刻,用“三个关系、三个作用”深入阐释这一论断,即“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表述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没有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进行具体阐述。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也呼应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表述。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路径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也是再一次重申了要打破过去“分步骤、按阶段”的发展路径,坚持走“同步性、整体化”的发展路径。上述这些特点都进一步宣示了我们党矢志不渝推进法治建设的坚定决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布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立柱架梁,夯实基础,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全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是国家的基础能力之一,国家基础能力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国家能力的大小,进而直接左右着国家的治理能力,影响着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局面下的治理轨迹和治理效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想提升治理效能,就要把握好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具体体现在“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四大举措之中。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是强调立法工作既要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上发力,又不要本末倒置,应在已成功建立并经实践检验完善过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基础上,致力于弥补现行法律空白区域与矛盾领域,有序推动立法任务,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例如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新兴科技领域还存在法律空白,涉外领域立法是针对当前国际格局矛盾领域下所作的策略性治理。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显现特征表现在其字斟句酌之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表述为“推进依法行政”,党的二十大加了“扎实”二字,代表着未来依法行政工作的方向和程度的变化,体现了对未来工作更加严格的标准和更加高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推进依法行政过程中,拒绝喊口号、练虚功、摆花架,真抓实干,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严格公正司法”就是要求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必须牢牢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建立主审法官制度、法官终身负责制、错案倒查制度,推行法院人财物省级统管改革,完善司法监督制度,打破过去司法地方化、司法行政化导致的司法腐败现象,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融合全民普法与法治实践,不断实现法治价值的塑造与引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三、民之所望,善治所向,厚植依法治理法治底蕴,全维打造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湾区样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从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直至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进入实质阶段,湾区建设的画卷在过去的五年里正徐徐展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里明确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成员的深圳其未来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便是法治城市示范,同时要求进一步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对港澳开放水平,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在以法治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助力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创新发展中责无旁贷。要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法治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化进程。构建不同于湾区三地既有法律制度的合作机制,在满足于对大湾区制度化需求的同时,维护国家法治统一。

从立法层面来看,在未来大湾区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立法权力,将各项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法治化,将其上升为一套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要承接已有基础,制定区际冲突法解决区域的程序规则,最后制定适用湾区的统一法(也可称之为湾区法),即各主体通过各自的法律程序和规范形式使大湾区内部合作相关法律达到实质的一致与协调。加强重点涉外领域立法,用法治方法应对挑战和防范风险,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从依法行政层面来看,由“行政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变,明晰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做到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政府实行有限责任,尊重市场规律,调整和修正市场的缺陷和不足,维护市场秩序。扮演公共服务者的角色,做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行政、规范高效,将规范和高效二者统一起来。

从司法层面来看,应当积极主动发挥香港、澳门的立法权和广东的地方立法权,特别是深圳的经济特区立法权,要实现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有机衔接。从知识产权互认机制、创新产业集聚机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制、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机制入手建立严格的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营造开放包容的湾区营商环境。

从法治文化层面来看,要进一步拓宽法律服务业的合作。逐步降低粤港澳的律师准入门槛,建构跨境法律职业对接机制,建立粤港澳法律服务业协会,集聚三地法律界人士的智慧合力。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加强三方的科研机构、高校之间法律人才的交流和培养,鼓励建立粤港澳地区的法学生双向培养机制,在尊重司法制度、法治文化等差异的基础上,增进粤港澳法学生对彼此司法制度了解、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为法治中国建设储备人才力量。

(熊哲文:中共深圳市委党校《特区实践与理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谭博文: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原标题《打造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湾区样板》)

编辑 连博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余晓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