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区”,服务湾区。11月19日上午,2022首届深大湾区论坛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举行,本论坛以“新时代‘双区’建设与深圳高质量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开放·融合·创新”为特色,邀请国内外政界、学术界、企业界代表启迪新思想,碰撞新观点,充分发挥跨界融合力量,助力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
首届深大湾区论坛由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承办,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庆澜、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志峰出席论坛并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在致辞中表示,四十二年筚路蓝缕,深圳已成为改革之城、创新之城、未来之城,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样本。伴随深圳成长起来的深圳大学是深圳高等教育的长子,适逢抢占新赛道、壮大新动能的历史窗口期,深大责无旁贷打造国之重器,培育国之英才。学术乃国家之攻器,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培根、铸魂、传承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深圳大学将努力把深大湾区论坛打造成立足深圳,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的标志性学术盛会,为大湾区人文社科的高歌猛进贡献深大方略。
思想引领,理论先行。本次论坛特别邀请到肖钢、迟福林、俞可平、谢鹏程、于运全、张志安、陶一桃、巢乃鹏八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从经济、管理、法律、国际传播等多重角度出发,为湾区建设与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考与新路径。
论坛现场
整合湾区优势,发掘城市潜力
大湾区是我们国家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金融市场最发达的一个区域,粤港澳金融未来发展具有广阔空间。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视角,指出加强粤港澳金融合作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合作、服务实体经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下一步要以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来促进金融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推动港澳金融制度的充分衔接。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以《以制度型开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为题演讲。他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任务是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关键所在是以制度型开放实现广东、香港、澳门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对接。他表示,要发挥澳门的旅游、娱乐教育培训和发展经验优势,促进珠海、惠州等澳门旅游业对接,支持其建设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同时要进一步优化广东对港澳的服务贸易开放合作布局,依托深圳的创新平台和产业基础优势,全面对接港澳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共建粤港澳科技创新圈。
现任民盟中央第十二届法制委员会主任、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谢鹏程从法学角度剖析深圳“合规示范区”探索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鼓励将深圳经验向更多湾区城市推广,通过设置合规示范企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方式优化“合规示范区”建设。
论坛现场
原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现任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教授聚焦特大型城市治理改革问题,他指出,城市化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大湾区中的广州、深圳作为特大型城市,应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推进服务型城市建设。
锚定前行目标,共塑湾区形象
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协同发展中不仅是一个从体量到能量到质量均处于高位的“能量释放源”,还肩负着率先探索的前行使命。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陶一桃教授在其题为《“十四五”规划中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使命的制度创新意义》的演讲中,系统总结了大湾区在未来中国社会深化改革及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的三大使命: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载体;成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坚定力量;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探索者与率先实现者。她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足以带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迈向深入的政策增长极,它将是新时代中国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加有规则地走进中国的门户与桥梁。
大湾区不仅在科研经济建设方面引领中国发展,也是文化资源富集之地,国际传播创新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塑造湾区国际形象,成为专家研讨的焦点。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副理事长于运全表示,应更好地发掘整理岭南文化资源,从“做强国际一流媒体传播力;提升国际人文交流亲和力;汇聚湾区智库的思想力”三力着手进一步优化湾区国际传播。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梳理了近代以来以“西方中心主义”为特点的国际传播秩序发展,探讨新时期资本主义衰败和数字社会兴起等背景下重构国际传播秩序的可能。他表示,中国要主动抓住历史机遇,在国际平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客座教授张志安以《平台、视觉、情感——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新路径》为主题,通过生动丰富的国际传播案例介绍,鼓励更多个体用户和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传播,从个人化、生活化、情感化视角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他表示,中国国际传播应尊重“承认-理解-认同”的循序渐进过程,以视觉内容为主产品,情感共鸣为主目标,以社交平台为主阵地,以话语创新为支撑,持续加强湾区国际传播中的实践创新。
张志安教授在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论坛结束后,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进行论坛总结。
据了解 ,2022首届深大湾区论坛及9场系列分论坛是深圳大学积极整合社科优势力量举办的社科学术活动,除了此次深大湾区主论坛,9场分论坛也在11月期间陆续开展,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深圳高质量创新发展发出深大好声音,贡献深大智慧,提升深圳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韧性和创新动能。
(原标题《2022首届深大湾区论坛在深圳大学举行》)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朱玉林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