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展厅前的草地上,三只一米左右的“巨型蚂蚱”格外抢眼,这组名为《疯狂蚂蚱》的作品全部由大王椰树叶编织、涂色而成,鲜艳的颜色、精致的手工,让它们看上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如果有人以为是请了什么技艺大师,那就大错特错了,它们的创作者其实是深圳市南山区的一群小学生,就读于华侨城小学四年级的张可仁(亲朋好友都称她“可可”)和她的同学们。
《疯狂蚂蚱》诞生记
可可就读的华侨城小学是一所“国际生态学校绿旗学校”“国家级绿色学校,在40年发展中,生态教育、绿色教育贯穿始终。学校与华侨城湿地公园合作开展观鸟课程、自然教育课程和种植指导等劳技课程,与何香凝美术馆开展自然装置艺术课程,与锦绣中华和民俗文化村开展传统特色课程,到燕晗山进行野外运动和自然笔记课程……为学生们了解自然、关爱环境,构建了一个环保教育生态链,更因其时尚、智趣、前沿,颇受学生们的喜爱。
在上学期的一次“生态自然装置”的作品征集活动中,张可仁产生了制作巨型蚂蚱的想法,于是在班主任胡荷枝老师的支持和组织下,与同学们一起制作了这个作品。作为创意的诞生者和主要实施者,张可仁做手工蚂蚱可不是第一次。“华侨城社区每天都有很多大王椰的叶子脱落,环卫工人把它们收集并运走,之后它们会成为城市绿化的肥料。但是,我们也可以让它们成为自然艺术作品的材料,让它们变身。”张可仁介绍,这三只巨型蚂蚱花了两个星期才做好,“首先要收集大王椰的叶柄,分拣并清洗干净;然后晒干后把叶柄裁剪成适合编织使用的条形;编织时要先做好骨架,最后是精细雕琢和加工涂色。”
作品《疯狂蚂蚱》(左)与真蚂蚱(右)对比图。
作品《疯狂蚂蚱》出人意料地好,最终,华侨城小学校长王智慧把三只《疯狂蚂蚱》送到了湿地公园。
华侨城小学校长王智慧把三只《疯狂蚂蚱》送到了湿地公园。
环保小达人暑期再创造
暑假里,虽然因疫情不能远足旅行,可是,张可仁却有很多事情要“忙”,书法、画画、游泳、钢琴,最重要的是,她不断拾回大王椰落叶、棕榈树落叶、废弃的瓶子、废弃的椰子壳,用一双巧手把它们变成了一堆可爱的“小玩意儿”——蚂蚱、螳螂、草马、篮子,甚至还有女孩子的专属发夹……同《疯狂蚂蚱》一样,街边的落叶、椰子壳变废为宝,成了一件件原生态的萌趣工艺品。
暑假里,张可仁又制作了不少绿色环保“蚂蚱”作品
“它们才不是废物呢!”面对废物利用的说法,可可提出反对,“我感觉落叶被使用了就不是废物了,落叶获得了新生。最近,我研究出了如何给蚂蚱的腿装上关节,让它可以活动,算是《疯狂蚂蚱》的升级版,就是这个会动的关节很容易坏掉。”她还是颇为惋惜地告诉记者,树叶做的发夹已经被她扯烂了。
班主任胡荷枝老师(左一)、姥姥(中)都是张可仁环保梦想的支持者。
张可仁的手工技艺是姥姥教的,而姥姥的手艺则来自于姥姥的奶奶。几代人的传承,让可可从小就心灵手巧、对环境充满敬意,敏锐而善思的她也成为一个“环保小达人”,平时看到路上有乱丢的垃圾,可可总会悄悄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让可可获得了更大的发声舞台,在首届国际青少年自然笔记大赛中,她的调研作品《深圳湾的弹涂鱼》获国际二等奖;在《长隆杯第二届自然笔记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
开展深圳湾弹涂鱼生存状况调研
今年,3月至5月期间,作为深圳市环保协会的“手绘达人”,她又在华侨城小学美术老师洪函的带领下,参与了深圳市华基金生态环保基金会的招募活动,参与《如何与野生动物正确相处行为指南》图书制作。看到关于穿山甲被大量猎杀的新闻报道,她思如泉涌完成了一幅“不要伤害我”的手绘插画,张可仁希望自己的画可以唤起全社会爱护动物、不吃穿山甲的环保意识。
张可仁为《如何与野生动物正确相处行为指南》图书手绘的插画
张可仁认真地说:“学校倡议我们过一个低碳生活的暑假,这也是我的低碳实践。全深圳都倡导垃圾分类,在家里,外婆和妈妈用洗菜、洗米水冲厕所,我们家也一直实行垃圾分类。环保关系着全社会每一个人,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我呼吁大家都做自然的守护者,不要乱扔垃圾、要实行垃圾分类、不要乱排污水、还要废物利用。”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