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上镜 98 | 有一种“医生”,能让时间“复活”
读特融媒实验室
2022-11-16 22:08
收录于专题:特上镜


历史的痕迹,藏身于文物之中

虽然有的已经破碎、生锈

失去形状

但经过细致的拼凑修补

就能一窥往昔岁月

跟随镜头

一起看看文物“医生”的故事



【莫高窟的青春芳华】在莫高窟第231窟,杨金礼在修复出现病害的壁画。杨金礼今年35岁,他2006年就来到莫高窟,从学徒做起,逐渐成长为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一名壁画修复工作者。杨金礼每天都会和同事来到洞窟内“面壁修复”,通过专业技术手段解决壁画产生的起甲、空鼓、酥碱等病害,帮助壁画对抗时间的流逝。他们和一代代莫高窟人一样,来到这里,留在这里,牵挂这里。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恐龙乐园】王涛(左)和罗家有正在禄丰世界恐龙谷的一隅,48岁的罗家有正专注地用气动雕刻笔修复着恐龙化石。罗家有本是禄丰阿纳村的农民,而现在,他是在“世界恐龙谷”中国禄丰恐龙大遗址(遗址馆)工作了十多年的专职化石修复师。“这些年,禄丰人从不懂恐龙,到积极参与恐龙相关产业。可以说,恐龙已经深深融入到了禄丰人的工作与生活。禄丰这座城,‘活’起来了。”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涛说。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文物医生】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感谢你,成全我】方国荣(右)指导儿子方晨在修复一件出土的青铜戈。在位于武汉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文保部内,62岁的方国荣与33岁的儿子方晨正在修复青铜铸造的曾侯與编钟。经过历时近两年的三维扫描、模型拼接、设计补缺、模型修整等工序,修复工作即将完成。方国荣自18岁进入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以来,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已40余年。自2009年起,方晨开始跟父亲学习青铜文物修复技艺,接受严格训练。如今,方晨接下父亲方国荣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为青铜器修复事业贡献力量。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神树“复活”记 】这是6月11日在位于四川德阳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拍摄的3号青铜神树上的人首鸟身像。1号青铜神树于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中被发现,出土时有上百片青铜残片。经过青铜修复师杨晓邬及其学生郭汉中等人的共同努力,前后历时近7年才得以重现世人面前。据介绍,这是一棵残高约1米的青铜神树,造型奇特,栩栩如生。而1号青铜神树残缺的龙尾,仍是杨晓邬心中的遗憾。目前,在3号“祭祀坑”里已经发现一些青铜神树残件,或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来自远古时代的信息。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综合 见习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张露锋

(作者:读特融媒实验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