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平安集团各级党委党组织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谋划企业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平安改革发展迈进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要深刻领会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增强金融报国情怀和事业心责任感,努力把维护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平安集团各级党委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事业发展的根本归依,为下一步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
不忘初心,深刻认识金融工作的人民性
坚持“金融为民”是金融工作的本色。民惟邦本,利民为本。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与现实反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从现代中国金融发展进程来看,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始终贯穿其中,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平安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守服务国计民生的立业初心,我们的愿景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使命,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34年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顺应人民对金融的需要、持续谋求人民幸福的美好之路。从创业初期打破传统财产险市场垄断局面,到启蒙生命安全保障意识引入人身寿险;从逐步开拓“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综合金融模式,助力人民财富管理和风险保障的简单、便捷、高效的综合化服务;再到积极应对老龄化时代挑战和机遇,探索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的平安答卷。中国平安前行的每一步都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用每一次变革共振时代的脉搏,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人民服务”是金融工作的价值坐标。民所忧,我必念;民所盼,我必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表现为金融工作要一切依靠人民,真正服务人民。我们理解平安服务的人民群众,包括客户、员工、股东及社会各界方方面面。所以,我们提出平安的四大使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服务至上、诚信保障;为员工创造价值,生涯规划、安居乐业;为股东创造价值,稳定回报、资产增值;为社会创造价值,回馈社会、建设国家。这四大使命,不偏废某一方面,而是全面履行、综合平衡,实现企业的长期、均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最终为客户、股东、员工及社会创造更大而长远的价值。
基于对中国广大市场及亿万消费者的深刻情感和长期洞察,中国平安不断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持续聚焦金融服务重点,确立“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并行、科技驱动战略,我们提出平安的品牌口号是“专业,让生活更简单”,体现的正是中国平安服务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和不懈追求。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客户对高品质综合金融和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为归依,积极响应“十四五”规划,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出发,打造行业最专业的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希望为超2亿金融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高性价比产品与服务,充分回应新时代新征程上人民对更普惠、多元和有温度的金融生活消费体验的美好向往。
牢记使命,奋力书写“人民金融”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中国平安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矢志金融报国,力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精准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覆盖广度,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守金融主业初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的天职与宗旨。中国平安始终将服务实体经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业务能力,全方位运用保险资金、银行信贷及资产管理等金融资源,源源不断将金融活水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覆盖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建项目,护航“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规划。截至2022年9月末,平安累计投入逾5.9万亿元人民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主动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聚焦“急难愁盼”的民生大事,做好新市民服务,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必要举措。为满足新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消费和保险保障需求,中国平安创新推出一揽子新市民专属产品和绿色通道。平安产险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家政人员等特别设计务工意外险,防范灵活务工人员的意外风险;平安寿险创新“医疗费用支付+就医服务”一体化医疗解决方案,帮助解除群众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平安养老险为超过5000万参保人提供惠民保业务;平安银行推出“宅抵贷”全国通业务,为异地打拼的新市民提供抵押贷款,多措并举助力亿万“新市民”群体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畅通源头资金“活水”,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小微企业作为产业“毛细血管”,在稳经济、稳就业、稳民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中国平安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赋能小微企业发展。平安普惠推出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改造后的小微信贷流程平均耗时降低44%。平安银行依托卫星技术搭建“平安星云物联网平台”,截至2022年9月末,接入物联网终端设备超1370万台,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累计超5500亿元,服务覆盖更多中小微企业和偏远地区。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平安旗下各金融业务推出助企纾困专项产品,减费让利、应免尽免、加大力度,护航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创新保障机制及数字化应用,拓展医养服务深度、广度。助力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让医养创新、养老金融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中国平安全力响应党和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多层次参与构建适老化社会,凭借多年积累的综合金融优势和医疗创新技术,打造“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三大“保险+”服务,创新推出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建立“到线、到店、到家”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为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及应对老龄化时代的挑战作出应有贡献。截至2022年9月末,超过1.46亿的平安个人客户使用了医疗健康服务,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32个城市。
接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探索“三农”金融样本。中国平安用足用好金融力量,紧紧围绕精准扶贫方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截至2022年6月末,累计投放扶贫与乡村振兴资金近500亿元。在“三村工程”扶贫项目的基础上,中国平安探索升级“三下乡”模式,以党建共建点为引领,发挥“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优势,以“保险下乡、金融下乡、医疗健康下乡”为抓手,聚焦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建设和谐美丽乡村两条主线,通过保险深度参与的“振兴保”产业振兴模式,落地全国18个省份助力28万农户稳步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转型,依托2000多名专业的自营医生及地方医院合作网络,筑牢乡村振兴“健康线”为“三农”发展增后劲。
切实践行绿色金融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创新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发展体系,金融工作大有可为。中国平安全面升级绿色金融行动,明确到2025年绿色投资与绿色信贷规模达到4000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总额达到2500亿元,并承诺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通过在绿色保险、绿色投融资、绿色信贷等领域探索创新,中国平安全力支持绿色经济转型和产业链升级。在可持续发展战略驱动下,中国平安将ESG核心理念和标准全面融入企业管理,并结合公司业务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ESG评级位居国际、国内双一流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根本方向。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金融工作只有承载人民的盼望、回应人民的嘱托才能血脉畅通,企业只有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方能生生不息。中国平安时刻铭记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的立业初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奋斗追求。面向新时代新征程,迎接新使命新机遇,平安集团将积极创新、主动作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增强金融服务民生功能、增强金融服务保值增值的专业水平、增强金融服务助推乡村振兴,促进金融服务的普惠化、大众化、便捷化,让金融改革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继续奋力书写“人民金融”的新篇章。(马明哲 平安集团董事长 文章转载自《金融时报》)
(原标题《坚守“金融为民”本色 书写“人民金融”新篇》)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朱玉林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澳门2049》敦煌文博会展示科技赋能非遗新成就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推动文化传播 近日举行的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展开深度对话。作为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本届文博会特别关注数字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与传播路径,强调科技不仅是保存手段,更是让非遗“活”起来的关键力量。 各位学者专家在9月22日的“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产业知识共享论坛”中展开深度对话,合力奏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华彩乐章。《澳门2049》总策划廖颖琦女士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非遗传承的新路径:科技、演绎与跨时间传播》的主旨演讲,以其前瞻性的视角和创新性的实践案例,引发了与会嘉宾的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 论坛共识:非遗保护需科技赋能与活态传承 各位专家学者们在论坛中共同探讨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与创新传播,有观点提出:守护是根基,确保文化基因不灭;传承是路径,推动文化血脉流动;创新是引擎,借助科技与创意激活生命力;宣传是翅膀,通过大众事件扩大影响力。数字化技术正是串联这四个维度的关键,能将非遗从“博物馆式”保存升华为社会性的文化实践。 《澳门2049》项目正是这些理论探索的具体实践。作为论坛中来自文化产业一线的代表,廖颖琦女士以《澳门2049》项目为例,分享如何将学术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公众体验。她指出:“非遗传承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探讨或博物馆式的保存,而应通过科技与创意,让其‘活’在当下、触达人心。”项目首创的“非遗马拉松”打破了传统的概念,通过直播接力,以轻量化、强互动的宣传方式重构了文化传播的边界。 突破时空:数字技术重塑非遗传播方式 《澳门2049》驻场演出在美狮美高梅剧院里,完成了一场非遗+科技的共融实验。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共同编织了一场共创、包容的视听盛宴。驻场演出从去年1
#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双节同庆,祝福祖国越来越好,也祝大家阖家团圆和和美美!
倒计时!第十二届深圳手语歌公益音乐会即将上演 指尖跃动湾区拼搏诠释梦想 当指尖的韵律与湾区的脉搏同频共振,当拼搏的精神为梦想插上翅膀,一场充满爱与力量的公益盛宴即将温暖来袭!第十二届深圳手语歌公益音乐会,以 “指尖跃动湾区・拼搏诠释梦想” 为主题,将于 2025 年 9 月 27 日 14:00 - 17:00,在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路 98 号福田中学演艺中心温情奏响! 还有1天,这场酝酿数月的公益盛典即将与湾区相遇。“指尖跃动” 撞上 “拼搏梦想”,不止是演出,更是无数爱心与坚持织就的温暖约定,众多单位共同参与,旨在通过手语歌等艺术形式,搭建起残障人士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传递爱与希望。在此次音乐会前期筹备中,最动人的是那些不期而遇的热忱:有人放下忙碌对接支持,有人携专业赋能舞台,还有一群身影忙前忙后,见细节落地时眼里满是光 —— 公益从不是一个人的奔赴,而是一群人的同心同行。 走过湾区,见过参演者反复校准手语的专注,也见过他们眼中的自信光芒。他们用不同方式追光,却都在证明 “平凡亦有光芒”,这正是音乐会的意义:让每个努力的人被看见,让每个梦想被听见,让 “公平与尊重” 成为可触摸的温暖。 这场满含温暖与爱心的音乐会期盼您的到来。在这里,您将看到的是指尖的艺术,更是拼搏的梦想;听到的是无声的心声,更是公益的回响 —— 您的到场,就是对 “尊重每一份价值” 的最好回应。 如果您也怀揣着关爱之情,渴望感受这份特殊的温暖与力量,那就赶紧搜索 “关爱残友志愿者协会” 公众号,报名来到现场吧!让我们一同在福田中学演艺中心,见证指尖的跃动,感受湾区的和声,为梦想插上翅膀,让爱与温暖在这个秋日,洒满每一个角落。
党员市集暖民心 岗厦邻里共赴双节之约 9月26日,恰逢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在福田街道公共服务办、岗厦社区党委、妇联、关工委的支持下,社区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创新设计主题游园会,匠心打造“民生微实事”——“月满岗厦·情浓邻里”党员服务市集暨中秋国庆邻里节活动。本次活动从“微”处着手,在服务上见实效,将民生服务、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居民献上了一场有温度、有深度的节日盛宴。 在“党员服务市集”活动中,“书记面对面”摊位备受居民关注。社区党委书记亲自接待,耐心倾听并记录居民诉求。一位长者反映希望社区多组织老年人活动,加强老年人结队互助。文书记表示今后会定期组织老年人活动,开设更多健康讲座、书法绘画班、老年合唱团,定期安排网格员探访服务。书记的积极回应让居民们纷纷点赞,大家表示:“书记亲自听诉求,还快速给出解决方案,我们心里踏实多了!”社区党委始终把居民幸福放在首位,希望通过“书记面对面”活动,为居民解决更多“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活动拉近邻里关系、社区融合,让党群成为居民温暖的家。 此次活动不仅为居民带来了众多实际、便捷的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同时也丰富了居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让居民们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今后,岗厦社区党委将持续深化“党建+民生+文化”工作模式,把党员服务市集打造为常态化惠民平台,让民生微实事更好顺应群众期盼,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