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陕北的苹果红了。
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红苹果压弯枝头,乡亲们喜在心头。总书记同大家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总书记说,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的惦念。在南沟村果园,从今年的收成到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再到村民收入以及如何发展其他产业,总书记问得细,老乡们答得实。他们说,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
“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道。
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恰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他当年在陕北插队时,曾饿着肚子问乡亲们,“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
老乡们努力想了又想,最大的期盼是“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
“‘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总书记说。
苹果在延安落地生根,最早还要追溯到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1940年,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院引入西洋苹果苗木,在延安光华农场试栽。1947年,洛川县阿寺村农民李新安骑着毛驴,从河南灵宝运回200株苹果苗。
革命年代栽下的小小苹果苗,已经用新时代的“金扁担”挑起幸福生活。在南沟村苹果洗选车间外,总书记对老乡们说,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那漫山的红苹果,正是对当年乡亲们的期盼最好的回应。
前不久,还有另一个有关苹果的故事。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辽宁考察第一站,来到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英烈馆内,总书记驻足在一面“仁义之师”的锦旗前。锦旗背后的故事,令人感动。
那是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已经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虽然饥渴难耐,却一个都没有摘。铁的纪律,暖了老百姓的心。
“毛主席说‘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
从陕北到锦州,“苹果故事”紧密相连的都是“人民”,这是总书记心中分量最重的一个词。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农村考察,田间地头心系万家冷暖,足迹里印证着“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的殷殷牵挂,印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先锋村农业园的草莓大棚,总书记察看草莓生长情况,问品种从哪里来,种植用的是不是营养钵,一亩地投入多少钱,一年纯收入有多少……
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火山石斛园,总书记为特色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在河南省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总书记细细叮嘱:“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把油茶业做优做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
延安考察时,总书记对老乡们说:“这次来延安,看到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书记说,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一隅见全局,枝叶总关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这些话,说进了乡亲们的心坎。神州大地上正徐徐展开的农业现代化的美好画卷,正如这陕北的大苹果,红红火火。
统筹:崔士鑫
撰文:张音
校检:朱利
图片:新华社(摄影:鞠鹏、燕雁,视觉:赖向东 毕晓洋)
(原标题《一见· 从“苹果故事”读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编辑 连博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晓泽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