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建:读书月传承文明 未来更加美好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记者 胡蕾
2022-11-06 16:28
摘要

在花建看来,深圳读书月回应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代表了迈向更高城市文明阶梯的积极形态。

在11月6日举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城市文明典范”学术研究会间隙,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花建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作为深圳读书月的老朋友、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2019),他对读书月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花建看来,深圳读书月回应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代表了迈向更高城市文明阶梯的积极形态。

传承文明历史,焕发时代精神  

读书月是深圳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谈及深圳读书月,花建从被称为人类文明最早殿堂之一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说起。这座历史上建造最早之一的图书馆,不仅走出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批科学、哲学、人文大师,其光芒照亮了人类文明,也开始让科学、人文、艺术成为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伟大愿景。

“今年,第二十三届深圳读书月秉持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设置科学、人文和艺术三大专场,推出2300余场阅读文化活动,这不仅回应了广大市民和海内外读者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彰显了大家对于心灵、身体、社会、国家更加美好的向往。因此,它必然会受到广泛且热烈的期待与欢迎。这种全民阅读的热情对深圳城市文明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历史与时代的人文精神发展来看,花建认为,深圳读书月传承了人类文明的悠久历史,又焕发出澎湃的时代精神。

阅读无处不在 塑造城市文化  

2013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作为第一个在全国开展的大型群众读书文化活动,读书月被称为全国全民阅读的“起因”和“品牌”。在花建看来,23年来,读书月不断探索阅读新形态、新路径、新方法,培育城市阅读观念,以阅读为媒,塑造城市文化。

“读书月的发展顺应了阅读方式从传统向数字化转型的潮流,满足了人们更灵活、更多样、更个性的阅读需求。同时,政府持续加码的投入也让城市中涌现越来越多的阅读空间。”花建说,“无论是教室、园区、厂房、家庭,还是地铁、车站、机场,阅读场景在深圳随处可见。人们用各种载体阅读,读好书、好读书,不管是整块时间的阅读,还是碎片化时间的阅读,大家都能从这座书香城市中汲取思想、人文和艺术营养。”

“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深圳读书月不仅仅是一个月内的活动,它更代表了深圳迈向更高城市文明阶梯的积极形态,让全民共享书香城市的美好氛围。因此,它还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拓展“阅读+”场景,带来更多联想和启发  

阅读对于个人、城市、民族和国家都是最基础、最重要、最有远大前途的事情。对于未来读书月的发展,多次参加过深圳读书月的花建表示,开拓“读书+”场景,带给读者更多联想和启发是关键。这与读书月“跨界聚焦文明典范”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在花建眼中,深圳读书月创造了许多美好形态。23年里,它累计举办文化活动超10000项,累计吸引2.4亿人次参与,既有大师名家演讲,也有草根型活动,这些都在不断丰富着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希望,接下来读书月可以从机会和空间角度,拓展更多‘读书+’场景,比如读书+艺术、读书+会展、读书+音乐、读书+咖啡等,开发更生动的阅读产业形态和产品,在书里书外带给读者更多联想和启发。”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据悉,未来,在“阅读+”新理念的引导下,深圳阅读将与音乐、演艺、电影、旅游等相结合,打造大阅读复合体验模式。持续推动全民阅读纵深发展,推进高质量文化强市建设,助力推动文化自信自强。

(原标题《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花建:读书月传承文明 未来更加美好》)

见习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连博 三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记者 胡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